关键词:
微塑料
南海岛屿
污染特征
生物传递
鸟类
摘要:
我国面临日趋严重的海洋微塑料污染。微塑料一旦进入海洋环境,很容易被处于食物链底端的生物,如贻贝和浮游动物等作为食物摄入体内,因为很难被消化,容易导致动物生病甚至死亡。目前尚未系统、全面开展南海海域微塑料的污染现状、生物传递研究。本论文以中国南海西沙群岛为研究区域,以沉积物、土壤、海水等环境介质以及鱼类和鸟类等生物为研究对象,以微塑料为目标污染物,研究南海岛屿环境介质和生物体内微塑料污染现状,分析鸟类食物链中微塑料从低营养级生物(鱼类)传输到高营养级生物(鸟类)的传递过程。主要结论如下:
1.南海岛屿沉积物、土壤、海水中均检出了微塑料,丰度分别为41.56±19.12个/kg、92.94±111.05个/kg、2.89±1.92个/L,微塑料在南海环境介质中普遍存在。三种环境介质中微塑料材质均以人造丝(rayon)为主,占比分别为41.3%、38.6%、50.6%;形状均以纤维为主,占比分别为47.6%、63.2%、81.5%;颜色分别以白色、黑色、黑色为主,占比分别为31.7%、29.8%、40.7%;粒径分别以0-0.5 mm、1-1.5mm、0.5-1 mm为主,占比分别为28.6%、26.3%、39.5%。环境样品中rayon材质和纤维形状的高检出率可能与南海沿海地区发达的渔业养殖活动有关,同时生活污水的排放也会产生大量的纤维。
2.南海岛屿鱼类样品中微塑料检出率为82.4%,单位个体丰度为2.57±2.12个/条;鸟类样品中微塑料检出率为68.1%,单位个体丰度为1.70±1.50个/只。与国内外其他海域生物样品相比,处于中等水平,表明塑料污染在南海生物体内普遍存在。两种生物样品体内检出的微塑料材质均以rayon为主,占比分别为46.3%和40.6%;形状均以纤维为主,占比分别为60.6%和68.8%;颜色分别以蓝色和黑色(白色)为主,占比分别为21.7%和32.8%;粒径分别以0.5-1 mm和1-1.5 mm为主,占比分别为33.7%和24.6%。生物体内rayon材质和纤维形状高检出率的原因可能是,相比与颗粒、碎片状的微塑料,纤维更容易积聚在生物体内,而rayon大多呈纤维状存在。此外,生物样品尤其是鸟类似乎对微塑料的形状存在一定的选择性,更容易摄入纤维状的微塑料。
3.除沉积物与海水中微塑料丰度存在极显著相关性以外,其余样品中微塑料丰度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五种样品中仅沉积物和海水样品中检出了绿色的微塑料,本文猜测,沉积物中大部分微塑料可能来源于海水中微塑料的沉降。五种样品中除鸟样以外,其他样品中均检出了红色的微塑料,鸟类对微塑料的颜色可能存在一定的选择性,红色过于鲜艳不容易被鸟类误食。五种样品中土壤与鸟类体内检出的微塑料粒径分布基本一致,海水与鱼类体内检出的微塑料粒径分布基本一致,鸟类在捕食过程中会误食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微塑料,而鱼类体内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则是海水中的微塑料,因此鸟类与土壤,鱼类与海水的粒径分布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4.就单位个体丰度而言,微塑料在从鱼到鸟的传递过程中生物放大系数(BMF)均<1,可能发生了生物稀释;就单位体重丰度而言,微塑料在从鱼到鸟的传递过程中,鹦嘴鱼和宽尾鳞鲀BMF均<1,可能发生了生物稀释,其余鱼样到鸟的传递过程中,BMF均>1,可能发生了生物放大。微塑料的单位体重丰度在鱼和鸟的传递过程中并未呈现出规律性,具体的生物传递规律有待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