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斑马鱼
行为响应规律
AChE与MDA
内在机制
摘要:
本研究基于实验室研发的鱼类行为在线生物监测系统,探究微塑料聚苯乙烯和聚乙烯胁迫下15 d内斑马鱼(Danio rerio)的行为响应,分析聚苯乙烯和聚乙烯胁迫下斑马鱼的行为响应规律及其内在机制,通过分析聚苯乙烯和聚乙烯胁迫下斑马鱼肠道及肝脏内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和乙酰胆碱酯酶(ACh E)含量的变化趋势和行为强度的关系,来阐释微塑料对斑马鱼的行为响应的内在机制。实验采用斑马鱼的行为强度来反映胁迫下的行为变化,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自相关分析(Autocorrelation)和自组织神经网络(Self Organization Map,SOM)分析,研究通过鱼类行为在线监测系统分析斑马鱼在微塑料聚苯乙烯和聚乙烯胁迫下的生理指标变化及行为响应规律,基于斑马鱼在两种类型、三种浓度的聚苯乙烯和聚乙烯胁迫下的行为强度数据,总结了不同类型,不同浓度的两种微塑料胁迫下斑马鱼的行为强度变化规律,以及与其肠道及肝脏内ACh E和MDA含量是否存在相关性,以得到斑马鱼在微塑料聚苯乙烯和聚乙烯胁迫下的行为响应规律及内在机制,并得出以下结论:
1、微塑料胁迫15 d内斑马鱼行为活动受到抑制,且抑制程度随胁迫浓度升高而增加。微塑料胁迫实验组的行为强度均低于空白对照组的行为强度,行为强度数值为:空白对照组为0.80±0.09,0.02 mg/L、0.2 mg/L、2.0 mg/L聚苯乙烯胁迫组分别为0.72±0.08、0.69±0.07、0.64±0.05,0.1 mg/L、1.0 mg/L、10 mg/L聚乙烯胁迫组分别为0.77±0.08、0.75±0.11、0.70±0.07。根据行为强度数值可以得出,在微塑料聚苯乙烯和聚乙烯胁迫下,斑马鱼的行为强度持续下降,说明其行为受到抑制,同时根据抑制程度得出,在聚苯乙烯0.02-2.0 mg/L和聚乙烯0.1-10 mg/L的浓度范围内,随着微塑料的增加,斑马鱼行为受抑制程度越显著(P<0.001),其中,聚苯乙烯胁迫下对斑马鱼行为强度的抑制程度更加强烈。空白对照组的斑马鱼表现出规律的24 h周期昼夜节律现象,在微塑料聚苯乙烯和聚乙烯胁迫下斑马鱼同样出现规律的24 h周期昼夜节律现象,在行为强度的自相关和SOM分析中,证明斑马鱼行为在空白对照和微塑料胁迫下均存在24 h的昼夜节律现象,但在微塑料胁迫下,斑马鱼的行为在某些时间节点出现紊乱,自相关出现异常,这是由于聚苯乙烯和聚乙烯的胁迫出现明显的行为节律异常现象,且异常随胁迫浓度升高而更加明显。
2、微塑料胁迫下抑制斑马鱼肠道及肝脏的ACh E活性,同时导致MDA含量增加,出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微塑料胁迫下斑马鱼肠道及肝脏的ACh E活性均低于空白对照组,且都具有显著性差异。斑马鱼肠道及肝脏ACh E活性均随微塑料暴露浓度升高而下降,出现浓度效应。斑马鱼肝脏ACh E活性抑制受微塑料影响程度较肠道更大,且聚乙烯对斑马鱼肠道及肝脏的ACh E活性抑制更强烈;微塑料胁迫下斑马鱼肠道及肝脏的MDA含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且都具有显著性差异。斑马鱼肠道及肝脏MDA含量随微塑料浓度的上升而升高,所有微塑料胁迫组MDA含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且出现浓度效应。斑马鱼肠道及肝脏的ACh E和MDA含量在微塑料胁迫下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且具有浓度效应。
3、微塑料胁迫下斑马鱼的行为强度与斑马鱼肠道的ACh E活性、MDA含量和聚乙烯胁迫下斑马鱼肝脏的ACh E活性表现出显著相关性(P<0.05),行为强度与聚苯乙烯胁迫下斑马鱼肝脏的ACh E活性表现出极显著相关性(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斑马鱼的行为强度与肠道及肝脏内ACh E和MDA含量均具有显著相关性,说明微塑料胁迫下会导致斑马鱼肠道及肝脏出现氧化应激和神经毒性损伤,因此斑马鱼行为强度的变化与肠道及肝脏内ACh E与MDA含量变化异常有关。说明微塑料胁迫导致的斑马鱼肠道及肝脏出现氧化应激和神经毒性是斑马鱼行为响应发生的内在机制。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基于鱼类行为在线生物监测系统的微塑料胁迫15 d内的实验中,通过对斑马鱼行为强度数据的分析,得出微塑料胁迫下斑马鱼行为活动强度受到抑制,且抑制程度随胁迫浓度升高而增加。斑马鱼行为强度与其肠道及肝脏内ACh E及MDA含量变化存在相关性,斑马鱼行为强度的变化可能与ACh E与MDA含量变化异常有关,得出斑马鱼在微塑料胁迫下的行为响应规律及其内在机制,达到在线监测的目的且为鱼类行为在线监测系统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为后续微塑料胁迫实验提供对照依据,为微塑料渗透环境的潜在风险提供了证据,也对微塑料污染下的鱼类行为的毒理学数据库进行数据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