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三峡库区
微塑料
重金属
化学形态
DOM
摘要:
近年来,随着长江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域内微塑料与重金属污染问题不断突出,二者的复合污染将会对沉积物的生态安全造成进一步的威胁。因此本研究通过野外实验对三峡库区(万州段)沉积物中的微塑料和重金属分布特征进行调查,观测二者的污染情况,另外设置了室内模拟培育实验,通过在沉积物中投加不同种类(PE和PBAT微塑料)、浓度(0.5%、1%和2%)的微塑料,观察在不同培育时间下(30、60和90天),微塑料对沉积物中重金属(Cu、Zn、Cr、Ni和Pb)赋存形态变化的影响,后期通过对沉积物理化指标以及DOM的组成和结构的变化与重金属的形态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以揭示微塑料影响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变化的机制。本研究结果表明:
(1)三峡库区(万州段)沉积物中的微塑料平均丰度达到了2.6×10~3n·kg-1,相比于国内外淡水系统沉积物中的微塑料污染属于较高水平。研究区域内的微塑料形状主要为纤维、线、颗粒、片和薄膜,其中薄膜占比最大。微塑料颜色一共检测到8种,三个研究区域的微塑料颜色均以透明为主。微塑料的尺寸范围主要集中在0.1-0.2mm和0.2-0.5mm其中0.1-0.2mm尺寸的微塑料丰度要略高于0.2-0.5mm尺寸的微塑料。检测到的微塑料类型主要有7种,分别为聚乙烯(Polyethylene,PE)、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涤纶(Polyester,PES)、聚酰胺(Polyamide,PA)、聚氨酯(Polyether urethane,PU)以及PE和PP混合聚合物,其中PE微塑料占主导。沉积物中重金属Cu、Zn、Cr、Ni和Pb五种元素中,除了Cr元素外,其余四种元素的总量均超出了区域背景值,其中重金属Zn最为明显。风险评价法计算结果显示,研究区域沉积物中微塑料已经达到了重度污染水平。重金属Zn和Pb均达到了轻度污染水平,其中Zn的污染水平接近中度污染,重金属Cu、Cr和Ni均处于清洁水平。
(2)室内模拟培育实验结果表明,五种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对微塑料添加后的响应均有所不同。微塑料对重金属Cu、Zn、Pb和Ni的影响是促进其从难迁移态向易迁移态的转变,而微塑料对Cr的影响则相反。PBAT微塑料在短期内对重金属形态变化的影响比PE微塑料更显著,这可能与PBAT微塑料的生物降解性有关。通过对沉积物理化指标及DOM的组成和结构变化分析发现,微塑料的添加显著改变了沉积物p H、EC、DOM、CEC和OM的值,其中p H的值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升高,EC和CEC的值却相反。微塑料处理组中DOM的含量在短期内要低于CK对照组,但长期来看,处于上升趋势,且高于CK对照组。而沉积物OM的值在短期内呈缓慢上升的趋势,长期则是下降趋势。通过对沉积物DOM紫外光谱变化特征分析发现,PE和PBAT微塑料的添加均降低了SUVA254、SUVA260、E2/E3和E2/E4的值,且PBAT微塑料处理组的影响要大于PE处理组。另外微塑料的添加对DOM腐殖化指数(HIX)的影响不显著,但显著降低了DOM的荧光指数(FI)和自生源指数(BIX)。DOM的三维荧光变化显示,两种微塑料的添加均降低了IV区(与微生物代谢产物和微生物残体有关的峰)和V区(类胡敏酸物质产生的荧光峰)的峰强度,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三维荧光的C1和C3组分相比CK对照组有所减少。
(3)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培养结束后添加微塑料的实验组中沉积物理化指标与重金属形态变化具有显著性关系。沉积物p H值、OM和DOM是影响重金属化学形态的重要因素。DOM的组成与结构的改变则可能会引起p H和EC等理化指标的变化。微塑料的添加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改变沉积物的理化指标从而间接影响重金属形态的改变,EC、SUVA254、SUVA260、E2/E3和E2/E4的值均与重金属的非稳定态有较好的显著负相关性,p H则与重金属的非稳定态有较好的显著正相关性。该研究的结果有助于了解沉积物中微塑料对重金属形态变化的驱动机制,为未来评估微塑料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环境行为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