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苹果园
微塑料污染
土壤酶活性
温室气体排放
微生物群落
摘要: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持久性污染物,已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被广泛检测到。目前,关于农田中微塑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典型农作物土壤中,然而关于果园生态系统中微塑料的污染问题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以陕西省的苹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展开实地调研与采样,采用密度分离法提取土壤中的微塑料,分析其丰度、形状、颜色、粒径以及聚合物类型,明确了陕西苹果园土壤中微塑料的分布特征及其污染风险;通过根盒试验,结合土壤原位酶谱技术和酶动力学方法,探究了传统聚乙烯微塑料(PE)和可生物降解微塑料(PBAT)与农药多种污染物共同作用对苹果砧木生长、根际土壤养分以及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基于室内土培试验,进一步研究两种微塑料配施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碳氮排放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探讨了生物炭改良对土壤微塑料污染的缓解效应,为揭示果园土壤微塑料污染的生态风险及有效防控塑料制品的使用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结论如下:
(1)陕西苹果园表层土壤中微塑料的丰度范围为1280~5986.24 n·kg-1,平均丰度为3785.71±128.61 n·kg-1,各县区微塑料丰度的大小排序为:旬邑县>洛川县>白水县>米脂县>千阳县>绥德县>乾县。土壤中微塑料的形状有薄膜、纤维、碎片、泡沫和颗粒五种形状,其中占比较多的是薄膜状和纤维状;微塑料的颜色有黑色、透明色、红色、棕色、蓝色、绿色等,其中以透明色和黑色居多;微塑料的粒径主要分布在四个范围:0.1~0.5 mm、0.5~1.0 mm、1.0~3.0 mm和3.0~5.0 mm,其中0.1~0.5 mm粒径的微塑料占比最高;微塑料的类型包括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此外,研究区果园土壤微塑料污染负荷指数(PLI)在1~2.22之间,属于I级较低水平,为轻微污染,暂未对果园生态系统造成很大的威胁。
(2)PE和PBAT微塑料单一污染及其与农药复合污染,均使苹果砧木苗的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总根长、根系直径、根表面积和根体积较CK(空白对照)显著降低。此外,微塑料与农药复合污染较单独污染对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更大,与CK相比,使土壤有机质(SOM)、溶解性有机碳(DOC)、速效磷(AP)和速效钾(AK)的含量分别显著下降了29.44%~42.74%、23.49%~44.55%、40.25%~51.75%和19.60%~31.27%,但土壤碱解氮(AN)含量却显著增加了37.64%~48.78%。土壤原位酶谱的结果表明,添加PE、PBAT微塑料均显著增加了β-葡萄糖苷酶(B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的根际酶活性热点面积,且PE对LAP酶热点面积的增加幅度显著高于PBAT。但与单独添加微塑料相比,微塑料与农药复合添加下BG和LAP酶的热点面积分别显著减少了5.36%~35.8%和8.90%~45.08%。不同微塑料对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有差异,PE和PBAT分别显著增加了LAP酶和BG酶的最大反应速率(Vmax)和米氏常数(Km),提高了根际土壤的酶活性,但降低了酶与底物的亲和能力。
(3)单独添加微塑料(PE、PBAT)相较于CK显著提升了土壤的酸碱度(p H)、DOC、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和土壤硝态氮(NO3--N)含量,但显著降低了铵态氮(NH4+-N)含量,在配施生物炭(BC)后,NO3--N和NH4+-N含量的变化幅度减少。在土壤碳氮排放方面,PE和PBAT微塑料均促进了土壤CO2和N2O的排放,其中PE对N2O排放的影响更显著,而PBAT对CO2排放的影响更突出。生物炭促进了CO2的排放,但抑制了N2O排放。与单独添加微塑料相比,微塑料与生物炭配施减少了土壤CO2和N2O的排放量,生物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微塑料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加剧效应。在微生物群落方面,微塑料降低了细菌群落的Shannon和Simpson指数,而生物炭显著提高了细菌群落的Chao1指数。当微塑料与生物炭配施时,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有所增加。在细菌门水平上,添加微塑料增加了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硝化螺旋菌门的相对丰度;在真菌门水平上,添加微塑料增加了子囊菌门、被孢霉门和壶菌门的相对丰度。
综上所述,微塑料在陕西苹果园土壤中分布广泛,污染水平较低,但进一步研究表明,微塑料与果园常见污染物农药共同污染或其单独污染对土壤环境构成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因此,需高度关注其长期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控,以保障果园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