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经常项目
逆差
中美贸易关系
摘要:
中美贸易关系长期以来是两国经济乃至全部关系的基础和主体,而美国贸易平衡状况或贸易地位则是其中一个集中表现和重要实现形式。近年来,围绕美国巨额贸易和经常项目逆差问题引发的国际贸易摩擦和贸易冲突不断,已经严重影响到世界贸易的发展,因而研究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与中美贸易关系问题成为当前贸易领域内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n 本文以当前全球经济失衡中的焦点问题美国贸易和经常项目逆差与中美贸易不平衡为研究对象,以当前相关领域的已有研究成果为起点,采用理论和实证方法,分别从国际分工、美国宏观经济和全球视角比较系统地分析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和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成因、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可持续性、影响,以及中美贸易不平衡的调整等问题。\n 首先,在相关文献回顾中,整体评述了本文分析中应用的国际收支理论的演变,经常项目分析的微观角度的贸易分析方法(弹性法)、宏观角度的储蓄-投资缺口法(吸收法)和全球视角的经常项目分析方法,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成因、可持续、调整和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相关的互补竞争下的中美贸易失衡与摩擦相关文献。并指出,在开放条件下,国际收支平衡是整个宏观经济均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经济均衡决定了其对外经济的均衡发展,而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否反过来对国内宏观经济也有深刻的影响,因此本文的分析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展开。\n 其次,对有关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明确了美国国际收支结构“逆差+顺差”的特点,即经常项目长期处于逆差状态,而金融项目长期呈现顺差状态。其中,经常项目的次级账户收益及服务项目总体均表现为顺差状态,因此,经常项目逆差主要源于商品贸易的长期逆差。并结合美国的贸易赤字与其他国家的贸易盈余状况说明了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失衡。\n 再次,贸易失衡的可持续性和调整机制分析需要探讨贸易不平衡出现的根源。因此论文分别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包括:从国际分工角度,即国际分工新格局、美国的产业结构高度化与进出口贸易格局和全球产业转移三方面探讨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产生的因为;从国际收支吸收分析理论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探讨储蓄-投资与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产生的因为;从生产率冲击和预算赤字这两个因素对经常项目变动的影响的角度探讨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产生的原因,在假定存在非李嘉图家庭行为,即存在不进行储蓄的消费者前提下,对标准的经常项目跨期模型进行了扩展。\n 然后,考察了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可持续与不可持续问题。其中,主要从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下降可能产生的影响角度分析了美国经常项目的可持续限度。还采用私人和政府跨期预算约束方法重新推导了美国经常项逆差是否可持续。并通过扩展标准模型,得出决定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是否可持续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还探讨了金融全球化与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可持续性。指出尽管近年来美国为了弥补经常项目逆差,不断扩大对外净融资规模,但是外国投资者持有的美国资产比例并未出现异常增长。分析表明,很大程度上归因于金融全球化,即世界范围内的资本流动速度与资本流入美国的速度基本持平造成的。然而,如果金融全球化进程放缓,或美国投资者购买外国资产的速度持续上升,那么美国巨额经常项目逆差可持续的基础会恶化。\n 此外,根据文献,许多学者都断言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在长期是不可持续的,在一定的时间内,美国贸易逆差需要降低到可持续的水平。由此产生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是否可以进行有序调整,对美国及世界经济增长和就业不产生显著影响,或者调整将是突变式进行,对美国及世界经济运行产生破坏及混乱。因此,本文就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出现渐进式修正还是突变式调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即使用一个多国数据集合分析“突然的、大规模”的经常项目逆转的决定因素。\n 最终,从全球视角看,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削减意味着世界其余国家和地区总的经常项目盈余的下降。也就是说,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需要贸易赤字国和盈余国共同完成。从国际转移角度探讨纠正美国贸易和经常项目逆差的问题可以发现:纠正美国的贸易失衡必须从调整吸收开始。因为根据有关的国际转移原理,美国扩大净储蓄,顺差国减少净储蓄,总支出从经常项目逆差国(美国)向经常项目盈余国转移,即,经常项目逆差国(美国)将减少总支出,降低进口,经常项目盈余国则会增加总支出,扩大进口,从而平衡贸易。结合小宫关于日美贸易不平衡的“贸易顺差逆差的经济学”理论及日美贸易不平衡的调整经验,可以认为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不是局部均衡问题,而是一般均衡问题。美国贸易和经常项目逆差的调整应立足于经常项目的长期改善,通过削减财政赤字,增加企业和家庭的储蓄率,提高充分就业下宏观经济的长期储蓄率。日元、人民币等顺差国货币对美元升值不会对贸易失衡的调整产生可预测效应。即使美元贬值,贸易顺差国的储蓄盈余,美国的储蓄不足问题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n 最后,针对中美双边贸易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