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城市群
城市群空间结构
演变特征
空间结构优化
摘要:
城市群作为当今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上的主力军,受到了学术界和政府部门高度地关注。自2005年,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第一次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主力军,一直到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正式提出把城市群作为城镇化主体形态,城市群当之无愧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中坚力量。研究表明,有竞争力的城市群,应当是有一个合理的层级结构,在这个层级结构内拥有一个“等级—规模”排序的城市集,而不是一群规模相当的城市集。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城市群的整体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细致总结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特征和发展规律,深入研究影响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原因,深刻把握其中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制,探求应对之策,对现阶段优化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至关重要。本文以我国十大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群为研究样本,从国家规划、人口、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综合考察和对比了我国城市群的发展情况。实证检验了序位—规模法则对我国城市群的有效性,并利用首位度、mono指数和帕累托指数综合考察了 2007—2014年中国有代表性的十大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特征与内在规律。从“集聚效应和公共服务”、“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资源配置”的视角,理论分析了其对城市群空间结构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我国十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通过综合考察我国城市群在国家规划、人口、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发现,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主力军,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群已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我国十大典型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吸引着大量人口集聚。各城市群所辖城市之间发展水平相差较大。一方面,在单一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比较高,处于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往往产业结构比较高级,第三产业占比较高,城市有活力;而发展比较差的城市,往往第一产业的占比较高,城市发展动力不足。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发展阶段不一。东部地区的城市群大多已经进入成熟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高且稳定,而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则仍处于向成熟阶段迈进的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但是发展的潜力较大。通过十大城市群2003—2014年的序位—规模散点图显示,我国城市群的人口分布基本服从序位—规模法则,可以基于该法则对我国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进行测度和分析。综合利用帕累托指数、mono指数和首位度三个指标对我国十大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测度发现,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海峡西岸和辽中南城市群近似服从Zipf法则,中部地区中原城市群由弱多中心结构向弱单中心结构演变,长江中游城市群呈弱多中心结构,西部地区城市群则表现为典型的单中心结构特征。十大城市群的平均首位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大,说明东部城市群较西部城市群相对均衡。通过构建城市群帕累托指数偏离度的测度指标对我国十大城市群2003—2014年帕累托指数的偏差度进行测度,并基于集聚效应和政府公共服务的双重视角,实证研究二者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方向。研究发现,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城市群呈“位序—规模”型空间结构,中部地区城市群呈“扁平化”型空间结构,西部城市群呈“首位”型空间结构,且整体正逐渐向非均衡状态偏离。集聚的正效应工资水平和政府公共服务的提升会促进城市群人口规模分布向均匀化发展,集聚的负效应拥挤程度的增加则会导致城市群人口规模分布更加不均衡。通过测算2003—2014年中国十大城市群的两城市指数和四城市指数,并利用十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资源配置对城市群集中度的影响。研究发现,考察期内东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集中度整体上呈现出依次上升的趋势,即东部最低,中部次之,西部最高。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群集中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政府资源配置的大城市偏向与城市群集中度呈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