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空间结构演变
优化对策
东部沿海城市群
摘要: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城市化进程的深化,区域空间得以快速重构,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城市群的崛起成为空间重构的较高发展形式。而中国城市化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促使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将迎来新一轮重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城市群作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是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核心区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具备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特征,其高质量发展成为地理研究领域的前沿主题。基于此,本课题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开展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以期为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提供实践参考,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典型范式,为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提供科学依据。本课题以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在梳理高质量发展、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文献的基础上,以系统论、城市发展阶段理论、城市群空间结构等理论为基础,以高质量发展为视角,以城镇体系中经典研究范式为切入点,总结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联系网络的演变规律,探析城市群空间结构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关系,并以提升区域竞争力和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提出适宜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全文围绕“高质量发展测度→空间结构识别→高质量发展与空间结构关系→优化对策”的研究思路,创新性地展开了高质量发展与城市群空间结构关系的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下方面。(1)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基于五大发展理念视角构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并借助熵值法和自然断裂点分类法测度与分析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及其时空演变格局。研究发现,2008—2018年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平稳波动上升趋势,珠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东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及各维度时空演化格局存在异质性,城市群内部表现出不均衡不协调的格局,东部沿海城市群内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相对优于内陆城市。(2)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在等级规模结构演变层面,分别采用城市首位度和位序—规模法则从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两个维度展开测度与分析。在人口规模方面,2008—2018年东部沿海城市群已形成4个超大城市、2个特大城市、33个大城市、31个中等城市、106个小城市的等级规模体系,其中,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小城市数量众多,中等城市发育不足;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海西城市群等级序列中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断层,等级规模结构偏离金字塔式分布;珠三角城市群呈现完备的金字塔式等级规模结构。东部沿海城市群城市首位度中除珠三角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较为均衡外,其余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均存在失衡现象。东部沿海城市群中除山东半岛城市群趋于集中且呈双中心分布外,其余城市群均为分散且服从单中心分布结构。在经济规模层面,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集中度等级差距较大,城市经济等级规模相对分散,经济首位城市垄断性较强;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海西城市群的经济集中度较为均衡,城市经济等级规模分布相对集中。在城市群职能结构方面,分别从职能规模、专业化部门、职能强度三个方面反映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群的职能结构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制造业、建筑业、金融房地产业、机关团体服务业是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基本职能,能源生产与采掘业、交通仓储邮电业、商业、社会服务业和科教文卫服务业为非基本职能,其中制造业成为东部沿海城市群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各城市群基本职能和非基本职能变化不大;城市群职能规模扩张趋势明显,与全国平均水平保持一致,各城市群内部超大、特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人口吸引力较强,城市职能规模持续扩大,中小城市人口规模较小;东部沿海各城市群的专业化部门较少,各部门的职能强度均不高,各城市群内部基本职能和非基本职能的专业化部门数量总体变化较大。从具体行业职能强度来看,京津冀城市群的能源生产与采掘业和交通邮电仓储业、珠三角城市群的制造业、长三角城市群的建筑业和金融房地产业分别为东部沿海城市群中最强的行业;此外,商业和社会服务业主要布局在城市群的省会城市、直辖市等中心城市;科教文卫服务业和机关团体服务业的职能强度总体较弱。在联系网络方面,研究发现,东部沿海城市群整体网络密度低于各城市群内部网络密度,呈现“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海西城市群”的格局,城市群间联系网络差异逐渐缩小;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度数中心度值不断提升,高值区主要以城市群内省会城市、直辖市集中分布;东部沿海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强度呈现非均衡性空间分布特征;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凝聚子群逐渐由4个二级层面子群、8个三级层面子群演变为4个二级层面子群、7个三级层面子群,各层级子群内部构成变化较大。(3)东部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在城市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