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城市群
城市群空间结构
经济增长
经济效率
创新效率
摘要: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高级空间组织形式,也是各国经济、社会和国土资源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人口、产业等资源要素持续向城市、城镇集聚,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推动了城市、城镇向城市群发展。
2020年,中国19个城市群以1/4的土地面积集聚了3/4的人口,创造了88%的GDP。其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和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的GDP总量已经达到全国的56%。人口、经济日益向城市群集聚,城市群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明确指出了未来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城市群为核心的空间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同时将城市群作为主要载体,推动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协调发展,已成为国家政策的重要导向和普遍认可的发展路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群在职能分工协作、空间组织管理、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要素配置等方面出现了不协调、不均衡、不系统、不充分等矛盾,城市群多而不强,群内发展差距逐渐拉大,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协调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促进区域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发挥城市群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基于区域空间结构理论、新经济地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探讨了城市群空间结构对经济增长、经济效率、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为后文的实证检验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中国十大城市群面板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空间可视化、比较分析等方法,从等级规模结构、联系网络结构、职能结构三个方面对十大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展开分析。最后,通过面板数据模型、面板门槛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检验城市群空间结构对经济增长、经济效率、创新效率的影响,并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群异质性分析,给出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方向,以此提出政策启示。本文的核心内容包含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从等级规模结构、联系网络结构、职能结构三个方面描述了中国十大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研究发现: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城市群空间结构逐渐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化,经济联系网络愈发紧密,城市职能专业化程度逐渐加深,城市群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城市群,其城市体系越成熟,向多中心发展的态势越明显,群内经济联系紧密且均衡,形成了中心城市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职能,外围地区以制造业或专业化服务业为主的功能分工;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城市群,向单中心集聚的特征明显,唯一的核心城市承担了城市群大部分职能,城市群内经济联系主要来源于核心城市对外围地区的辐射。
第二,通过城市群空间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得出城市群多中心结构越明显、群内联系网络紧密且均衡、中心-外围城市之间具有明确分工的空间结构,一般来说更有利于提升城市群经济增长和经济韧性。基于十大城市群面板数据和固定效应模型,通过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空间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发育成熟和较成熟的城市群来说,多中心性越强,城市群内联系网络结构越趋于均衡、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和外围地区制造业专业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城市群经济增长;对于快速发育期和发育初期的城市群来说,过早向多中心发展不利于城市群经济增长,只有当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和发育程度足够高时,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才能削弱单中心带来的集聚不经济和拥挤效应。
第三,通过城市群空间结构对经济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得出当城市群中心城市经济密度、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城市群越向多中心发展越有利于提升整体经济效率。当中心城市经济密度、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单中心空间结构和经济效率之间呈“倒U型”关系,此时城市群内各资源要素继续向单中心集聚有利于促进城市群整体经济效率的提升,直到集聚至某一水平,就业压力、交通拥堵、人均可享受到的公共基础设施下降等负面效应随之产生,继续向单中心发展便会抑制整体经济效率增长。中介效应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城市群空间结构能够通过提升专业化水平和“借用规模”促进经济效率的提升。
第四,通过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创新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得出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具有“倒U型”特征,且具有单一门槛效应,只有当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超过门槛值时,多中心空间结构才能促进城市群创新效率的提升。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当快速发育和发育初期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超过门槛值时,继续向单中心集聚才有利于城市群创新效率的提升;城市群空间结构主要通过影响中心城市创新效率从而影响城市群整体创新效率,如何通过优化空间结构实现中心城市创新效率的提升,是促进城市群整体创新效率提升的关键。中介效应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城市群空间结构能够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知识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