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重型地中海贫血
儿童
造血干细胞移植
免疫重建
摘要: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HSCT)仍然是治愈遗传性血红蛋白病如重型β地中海贫血(Thalassemia Major,TM)患儿的唯一手段,但其临床应用受到以下因素的限制,如预处理的相关毒性,供者细胞对受者细胞抗原的免疫反应引起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及延迟的免疫重建或免疫缺陷导致感染,复发及偶尔的排斥等等。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免疫重建在成人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于儿童研究很少。经过大剂量的化疗后,受者免疫细胞的大量减少,但受者浆细胞往往可能持续存在至移植后数月到数年。移植前许多因素也可影响移植后的免疫状态及其恢复,如年龄,干细胞来源,组织相容性抗原(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HLA)相合的程度等等。移植后的急性GVHD,巨细胞病毒感染(cytomegalovirus,CMV),免疫抑制剂应用、抗菌素,免疫球蛋白的应用及供者的淋巴细胞输注(donor lymphocyte infusions,DLI)等均可影响移植后免疫的恢复。提高移植后的免疫重建是决定其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我们研究在TM的儿童在清髓性的allo-HSCT后2年内的T细胞亚群及体液免疫的恢复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本课题旨在探讨TM儿童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2年内的免疫恢复情况,评估CMV感染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评估不同的供者年龄和受者年龄对体液免疫的恢复的影响,从而评估免疫细胞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可能的作用,期望通过该研究为移植后免疫重建的快速恢复,减少移植后感染死亡提供指导意义。 我们回顾性的分析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儿科层流病房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地贫患儿免疫恢复情况。第一部分移植后T细胞亚群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一节:移植后半年的T细胞亚群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1)对于半年内的T细胞亚群的研究对象,入选研究范围的标准是: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内所有在我中心的地中海贫血患儿行非亲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对象,在移植后半年的随访期间内未发生死亡或排斥,半年时完成T细胞亚群8项(包括CD3+、CD4+、CD8+、NK、CD4+CD45RA+、CD4+CD29+、 CD8+CD28+、CD8+CD28-这八项)和血常规的评估,移植后截止于2012年1月仍无病存活的病例。共有40例患儿,其中CMV感染有20例。评估其免疫恢复情况和CMV对其的影响。 1.2)预处理方案 患儿均给予清髓性的预处理方案,包括环磷酰胺(cyclosphosphamide,Cy)100-120mg/kg,d-10至d-9分两天静脉滴注,氟达拉滨(fludarabine,Flu),200mg/m2,-6至-2天分5天静脉滴注,塞替哌(thiotepa,TT),10mg/kg,-5天1天分两次静脉滴注,白消安(buslfan, BU),9.6-17.6mg/kg,分3-4天静脉注射(-8至-6天)。所有患儿给予环孢素A(cyclosporine A),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 MMF)和ATG(-3—-1天)预防GVHD。短疗程的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在移植后第1,3,6天分别给予15,10and10mg/m2治疗。肝素钠预防肝静脉阻塞综合症(hepatic veno-occlusive disease,VOD)。 1.3)移植前及移植后检测及预防巨细胞病毒定量 移植前常规进行更昔洛韦(10mg/kg)治疗,疗程8-10天。在allo-HSCT后中性粒细胞数>0.5×109/L开始每周监测CMV-DNA复制数,直到100天,移植后1月开始,常规进行每月7天的或每2月10天的预防性更昔洛韦治疗。CMV感染定义为在外周血中可监测到病毒的复制数,即>500/ul。更昔洛韦的剂量或改用磷甲酸钠会依据患儿的肾功能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进行调整,如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连续2天小于0.5×109/L停止更昔洛韦。 1.4)植入的标准:移植后28天,第二个月,适当时甚至更长时间的检测植入证据。 间接指标:移植后临床存活21天;各系统造血恢复正常,包括红系,粒系,淋巴系,巨核系等,中性粒细胞数在0.5×109/L,血小板数维持在20×109/L;临床上出现GVHD。肿大的肝脾回缩至正常大小;乳酸脱氢酶降至正常水平。 直接指标:供受者性别不同采用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法(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性染色体的转变,供受者性别相同采用短串联重复序列(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