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骨髓移植
脐血移植
同胞
联合
重型β地中海贫血
摘要:
研究背景
地中海贫血(thalassemia)是世界上最常见的遗传性血液病之一,因该病最早发现的病例是地中海沿岸地区的人而得名,也称为海洋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的分子基础是珠蛋白基因遗传缺陷导致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非α肽链(p、6、γ)和a肽链合成比列失衡,进而引起红细胞破坏造成贫血、溶血和无效造血,其中a和p地中海贫血是最重要的地贫类型。重型p地中海贫血(β-thalassemia major),亦称库勒贫血(Cooley' anemia),为p0、矿基因纯合子或双重杂合子状态,临床以慢性进行性溶血性贫血、特殊面容、肝脾大及血红蛋白F明显升高为特征,是我国常见的一种地中海贫血,我国的高发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区,尤以广西、广东和海南三省为高。
重型β地中海贫血是一种进展性疾病,目前常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二个方面:(1)输血治疗。每10~30天1次,使血红蛋白(Hb)维持在90-120g/L,以纠正患者严重的贫血状态;(2)正确使用铁螯合剂。铁螯合剂能够防止并逆转过量铁质在组织细胞内的积蓄,同时减轻铁参与导致的自由基氧化损伤,延长地贫患者生命并改善生存质量。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推荐的地贫儿童合理的治疗方法是每天持续皮下注射去铁胺(Desferrioxamine, DFO)至少10小时,每周至少5天,这种治疗的长期坚持性难于确定,现在也有两种口服去铁剂(去铁酮(Deferiprone,DFP)和地拉罗司(Deferasirox,DFX)),极大地改善了地贫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但同样存在较明显的不良反应。尽管规律输血和去铁治疗使地贫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及生存期延长,但这一疾病最终还是导致患者早期死亡。死亡原因主要是:(1)慢性贫血及其并发症;(2)未适当使用铁螯合剂导致铁沉积病,长期输血导致的铁累积,加上贫血状态促进的胃肠道铁吸收,使得机体处于铁过载状态,进而引起慢性心脏、肝脏、内分泌系统损害等严重并发症。在中国,1名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如果接受正规输血及去铁治疗,每年的费用在5万元以上,尽管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但临床实践表明,这些重型地贫病人因经济原因绝大多数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在15岁前死亡。即使给予正规的输血和去铁治疗,仍有高于50%的重型地贫病人在35岁前死亡。由此可见,重型β地中海贫血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对提高人口质量构成严重威胁。
自1982年Thomas等成功运用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全相合的同胞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治疗重型地贫以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开始被运用于治愈地贫。异基因HSCT是目前根治重型地贫唯一的治疗方法,已被医学界说普遍接受。通过HSCT治疗的重型地贫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传统输血和去铁治疗的患者。超过3000例重型地贫及镰刀细胞病患者通过HSCT得到治愈,其中大部分患者的造血干细胞来源于HLA全相合的同胞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应作为有HLA相合的同胞供者的重型β-地贫患者首选治疗方案。然而,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GVHD)目前仍然是造成骨髓移植失败和移植相关死亡的主要因素。同时,骨髓采集属于侵入性操作,对小供者来说创伤较大,若单纯采用骨髓,小供者可能不能耐受大量骨髓的采集。
脐血(umbilical cord blood,UCB)中含有大量的造血干细胞,脐血中CD34+细胞比例约占有核细胞的比例与骨髓相似。而且脐血具有来源广泛、采集方便,对产妇和新生儿无影响,不涉及伦理,GVHD发生率较低,能够克服HLA不相合障碍及污染率较低等优点。自1995年Issaragisil等首次应用脐血移植治疗重型p-地贫/血红蛋白E病(hemoglobin E disease,HBE)获得成功,脐带血很快被认为是重型地贫HSCT很好的来源。脐血移植用于治疗重型p-地贫主要障碍有植入率低和造血及免疫重建延迟。单份脐血中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数量有限,脐血每单位含有单个核细胞数为骨髓(bone marrow,BM)的1/10,而地中海贫血是骨髓增生活跃,且长期输血引起的异基因免疫反应,移植时要求有核细胞数(total nucleated cells,TNC)数量大才容易植入。为克服脐血移植后植入困难,目前所采用的措施有脐血的体外扩增、双份脐血输注、联合输注(骨髓+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脐血等)方式。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儿科移植中心自20世纪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