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清铁蛋白
重型β地中海贫血
摘要:
研究背景地中海贫血(thalassemia)是世界上最常见的遗传性血液病之一,地中海贫血也称为海洋性贫血,这是由于该病最早被发现的病例是在地中海沿岸地区的缘故。地中海贫血的生物学基础是珠蛋白基因遗传缺陷导致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非α肽链(β、δ、γ)和a肽链合成比列失衡,进而引起红细胞破坏造成贫血、溶血和无效造血,其中α和β地中海贫血是最重要的地贫类型。其中重型β地中海贫血(β-thalassemia major, TM),亦称库勒贫血(Cooley' anemia),为β0、β+基因纯合子或双重杂合子状态,临床以慢性进行性溶血性贫血、特殊面容、肝脾大及血红蛋白F明显升高为特征,是我国常见的一种地中海贫血,我国的高发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区,尤以广西、广东和海南三省为高。重型β地中海贫血是一种进展性疾病,目前常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二个方面,其一是输血治疗,每10~30天1次,使血红蛋白(Hb)维持在90-120g/L,以纠正患者严重的贫血状态;其二是正确使用铁鳌合剂,铁鳌合剂能够防止并逆转过量铁质在组织细胞内的积蓄,同时减轻铁参与导致的自由基氧化损伤,延长地贫患者生命并改善生存质量,WHO推荐的地贫儿童合理的治疗方法是每天持续皮下注射去铁胺至少10小时,每周至少5天,这种治疗的长期坚持性难于确定,现在也有两种口服去铁剂(去铁酮和地拉罗司),极大地改善了地贫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但同样存在较明显的不良反应。尽管规律输血和去铁治疗使地贫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及生存期延长,但这一疾病最终还是导致患者早期死亡,死亡原因主要是:(1)慢性贫血及其并发症;(2)未适当使用铁鳌合剂导致铁沉积病,长期输血导致的铁累积,加上贫血状态促进的胃肠道铁吸收,使得机体处于铁过载状态,进而引起慢性心、肝、内分泌系统损害等严重并发症。在中国,1名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如果接受正规输血及去铁治疗,每年的费用在5万元以上,尽管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但临床实践表明,这些重型地贫病人因经济原因绝大多数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在15岁前死亡。即使给予正规的输血和去铁治疗,仍有高于50%的重型地贫病人在35岁前死亡。由此可见,重型p地中海贫血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对提高人口质量构成严重威胁。自1982年Thomas等成功运用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全相合的同胞骨髓移植治疗重型地贫以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开始被运用于治愈地贫。异基因HSCT是目前根治重型地贫唯一的治疗方法,已被医学界所普遍接受。通过HSCT治疗的重型地贫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传统输血和去铁治疗的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应作为有HLA相合的同胞供者的重型p-地贫患者首选治疗方案。然而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死亡情况分析发现重症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肝静脉闭塞病(VOD)是移植死亡的主要原因。而铁过载是机体许多并发症的源头之一,可以给细菌、真菌提供养分,可以产生羟自由基破坏粘膜屏障,可以抑制或加重GVHD发生,可以形成铁沉积导致脏器功能衰竭(如肝脏、心脏、胰腺、肾脏等)。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儿科移植中心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在重型p-地中海贫血HSCT领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为能进一步避免移植相关并发症发生,更进一步提高生存率,拟探索移植前铁蛋白水平是否与移植相关并发症及预后相关展开研究。本文将回顾性分析我中心自2009年1月自2014年11月共近5年所完成的266例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移植前血清铁蛋白水平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治疗的影响。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266例患儿中,男性166例,女性100例,中位年龄为6.0岁(年龄范围在2-14岁),均为单次移植。所有病例HLA配型均符合HLA低分辨6/6全相合(HLA-A,-B,-DR)。移植前266例重型β-地贫患儿都按国内地贫临床分度(根据年龄、血清铁蛋白水平和肝肋下肿大情况分为三度),近似于Pesaro分度,其中Ⅰ度地贫为13例,Ⅱ度地贫为244例,Ⅲ度地贫为9例。按移植前血清铁蛋白铁蛋白值将本研究入组病人分为高铁蛋白组(≥2500μ/L)和低铁蛋白组(<2500μg/L)两组。移植预处理方案:按NF-08-TM方案,化疗药物、用法用量以及用药时间如下。环磷酰胺(50~60mg/kg/d,VD,-10d~-9d);白消安(2.8~4.4mg/kg/d, Ⅳ-8d~-6d);氟达拉滨(40mg/m2.d,VD,-8d~-4d);噻替哌(10mg/kg/d, VD,-5d);抗人T-淋巴细胞兔免疫球蛋白(5~10mg/kg/d,VD,-3d~-1d)或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