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参苓白术散
杂合子
β地中海贫血
中医治疗
摘要:
背景:地中海贫血为血红蛋白疾病中较为多见的一种,现称为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遗传性疾病之一。WHO调查显示每年出生的儿童有超过330000例患血红蛋白相关疾病,地中海贫血占20%,地贫在我国亦不少见,其发病呈地域性分布,以两广地区、福建、海南等省发病率较高,已成为长江以南各省发病率最高、影响最广的遗传病之一;地贫分为α型、β型、δβ型和δ型4类,以α地贫和β地贫这2类较为常见。其病理基础是因为调控珠蛋白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或者缺失,从而合成异常的珠蛋白,导致病态红细胞生成,部分红细胞在骨髓或者流经脾窦被破坏导致慢性溶血。人体由于贫血会出现倦怠乏力、头晕目眩、自汗、腹胀等症状,降低生活质量,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地贫尚无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西医治疗轻中度贫血以临床观察,纠正贫血治疗为主。中重度地中海贫血主要是规律性输注红细胞悬液,多次输血时需配合祛铁剂,防止继发性血色病。上述疗法虽然可以部分缓解患者的贫血症状,延长生命,但该病现今仍无法治愈,而且严重影响到患者生活质量。近几十年来许多有关地贫的临床报道提示中医在缓解地贫的症状、提高长期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有不错的疗效,与单纯的西医治疗显示出了一定优势。随着现代中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运用中医药改善地中海贫血症状具有明显的优势,且形势迫切。参苓白术散原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现在被广泛用于医治胃肠疾病。本文主要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杂合子β地中海贫血,对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血红蛋白数值、网织红细胞百分比、间接胆红素数值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验证其疗效,为中医治疗地贫提供治疗策略和参考依据。目的:运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β地中海贫血,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治疗成本,为中医药更有效的治疗地中海贫血提供治疗策略和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2014年9月至2016年8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科门诊病人,纳入标准参照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中β地中海贫血的临床诊断标准,选用已诊断的符合纳入要求的β地中海贫血杂合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预计共入组70例患者,2组各35例,研究过程中存在脱落病例,包含受试者自己退出和研究者认定为退出的病例,实际完成病例为实验组33例,对照组31例,其中实验组服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进行治疗,日一剂,早晚分服,坚持服用2个月;对照组采用均予蜂王牌再造生血片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共服用2个月。研究中分别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2个月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间接胆红素等指标,并记录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最终统计各项数据,评价疗效。结果:实验组组内比较,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相比,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升高(P<0.05),间接胆红素量明显降低(P<0.01),网织红细胞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2个月与治疗前相比,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均明显升高(P<0.01),间接胆红素量明显降低(P<0.01),网织红细胞计数未见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相比,红细胞计数(P>0.05),网织红细胞(P>0.05),血红蛋白(P>0.05),间接胆红素量(P>0.05)均未见明显变化;治疗2个月与治疗前相比,红细胞计数(P>0.05),网织红细胞(P>0.05),血红蛋白(P>0.05),间接胆红素量(P>0.05)均未见明显变化。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红细胞计数(P>0.05),网织红细胞(P>0.05),血红蛋白(P>0.05),间接胆红素量(P>0.05)均未见明显差异;治疗1月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红细胞计数(P<0.05),血红蛋白(P<0.05)明显升高,间接胆红素量(P<0.01)明显降低,网织红细胞(P>0.05)未见明显差异;治疗2月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红细胞(P<0.01)与血红蛋白(P<0.01)明显升高,间接胆红素量(P<0.01)明显降低,网织红细胞(P>0.05)变化不明显。通过症状评分发现实验组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有效率更高(66.67%vs 29.03%)。通过血红蛋白数值比较发现实验组血红蛋白改善有效率比对照组更高(78.79%vs 51.61%)。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杂合子β地中海贫血有效,且较蜂王牌再造生血片疗效更佳,能有效提升血红蛋白数值,改善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