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过渡金属硫化物
硫化镍
超级电容器
量子点
高能量密度
摘要:
超级电容器凭借着高功率密度、可快速充放电、稳定安全和易于维护等优点,成为极具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的储能器件。目前已经商业化的对称超级电容器基于碳材料为主的双电层型电极,其能量密度与锂离子电池等二次电池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此外,各种赝电容型材料尽管突破了静电电容存储的限制,但以块体材料为主的结构设计致使其充放电稳定性方面的表现难以达到商业化标准。超级电容器单元的容量性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构成电极材料的晶相、组成、结构和形貌特征,因此开发新型正极材料,并加以合理设计调控,可有效地提高单位质量的储能密度。电化学活性活跃的过渡金属硫化物,因其理论比容量大、导电性优良等特点而成为新兴的超级电容器正极材料。尽管研究者们在对过渡金属硫化物的形貌合成方面取得了较多的成果,并系统地考察了它们的电化学储能特性,但目前金属硫化物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应用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难点,如块体结构抑制了反应活性位点的暴露阻碍了离子的快速扩散、硫化物材料本身晶格结构崩塌导致电极在循环充放电过程中的不稳定性、面向商业化可规模化合成和物相控制的方法学设计以及双金属离子间电化学活性协同调制的潜在机理等。针对这些现存的问题,本论文围绕过渡金属硫化物的量子点结构设计,在实验合成的基础上,结合多种测试手段和理论计算方法展开深入的探索,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传统过渡金属硫化物块体材料在连续电化学氧化还原过程中出现晶格结构崩塌而损害循环稳定性的问题,同时为了使材料表面活性位点的暴露最大化,我们设计出一种配体诱导的量子点结构策略,通过高效热注入法合成超小的NiS2量子点,并将NiS2量子点与包含高电负性杂环氮原子的吡啶配体组装在一起。杂环氮上的电子云诱导缩短了 Ni-S键,使NiS2晶格具有更强的结构稳定性。此外,镍原子附近的局域孤对电子降低了扩散OH-离子的排斥力,从而提高了氧化还原反应的亲和力。得益于特殊定制的配体结构和量子点本身的尺寸效应,配体诱导的NiS2量子点在1 A·g-1时达到了 651.8 C.g-1的比容量,且于5 A·g-1下连续循环8000圈后仍具有初始值94.7%的保持率,这些性能与NiS2普通块体材料相比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些结果表明,配体诱导的量子点是精确调控先进储能器件中金属硫化物电极材料的极具前途的设计策略。其次,尽管过渡金属硫化物量子点的结构设计在优化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但是当前这些化合物量子点的合成路线限制了其规模化生产。因此,我们致力于发展一种简易、绿色、可扩展的单锅无注入法,用于合成十克量级的单分散硫化镍量子点粉体。有趣的是,通过适当调节前驱体溶液中6-巯基-1-己醇配体的浓度,可以精确控制目标量子点产物的组分,在特定条件下可得到纯相的Ni3S4量子点。由于优化后的Ni3S4量子点具备比表面积大、金属活性位点多、孔隙结构丰富等优点,有利于电解质离子的扩散,当作为混合超级电容器的先进电极时表现出非凡的电化学性能。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所构建的混合超级电容器具有49.3 Wh·kg-1的高能量密度和21718 W·kg-1的功率密度,且稳定性测试经历8000次循环充放电后仍能保持91.7%。再次,相比于前面研究的二元硫化镍材料,三元NiCo2S4材料能产生更加活跃的氧化还原反应,但是这种电容性能优势以及它们在碱性电解液中的某些促进作用的根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为了揭示其本质原因,我们成功合成了具有良好单分散性和尺寸分布的高质量NiCo2S4量子点。结合DFT理论计算和离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结果,我们发现电化学反应性Ni和Co之间的协同调制机制使得量子点在费米能级附近提供了更多的活性电子,同时也有利于形成优势反应面以及降低反应势垒。这种协同增强的反应性促进NiCo2S4量子点中更大比例的Ni和Co参与到氧化还原反应中,贡献出比对应单金属NiS2或CoS2量子点增加三倍以上的比容量。同时,电化学研究表明,NiCo2S4量子点独特的结构优势也促进了离子的扩散和反应动力学。得益于这些方面的优化设计,以NiCo2S4量子点为阴极,氮掺杂的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片为阳极的混合超级电容器器件,在功率密度为850 W·kg-1的情况下,提供了超高的能量密度67.5 Wh·kg-1,并同时兼备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充放电循环稳定性。论文从独特的过渡金属硫化物量子点结构设计的角度出发,独立尝试合成了多种适用于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的硫化物量子点电极材料。在此基础上,我们分别通过针对性地设计材料微观结构、优化合成方法及实时表征充放电状态下的理化性质变化等多种实验策略,并结合理论计算结果,旨在解决当前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在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性能、合成工艺以及机理方面的问题。我们希望这些工作和研究结果能够为未来高性能和可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