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褐煤
碳量子点
炭片
杂原子掺杂
钠离子电池
摘要:
以储量丰富、价格低廉的褐煤为原料,采用简单的化学氧化法高效剥离出褐煤基碳量子点(CQDs),借助其小尺寸效应、表面缺陷和易于功能化等特征进行电极材料设计,构筑出系列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以水溶性碳量子点为结构单元构筑二维炭片(CSs),经后续炭化改性制备改性炭片(CSs-T)。通过对比不同干燥方法阐明了碳点组装炭片的形成机理,考察了不炭化温度对改性炭片的影响及其储钠性能。结果表明,借助冷冻干燥过程中冰模板的作用可实现从零维碳量子点到二维炭片的组装,在后续炭化改性中,随着炭化温度升高,炭片尺寸逐渐增大,厚度逐渐变小,氧含量逐渐从9.96%(CSs-600)下降至7.63%(CSs-900)。改性炭片作为负极材料用于钠离子电池时,均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其中,CSs-700在1 A g-1电流密度下经1000个循环后,能够保持131.9 m Ah g-1的比容量,容量保持率为102%。以煤基碳量子点为前驱体,硫酸镁为硫源,一步炭化制备了硫掺杂炭球(SCS),考察不同炭化温度和硫酸镁添加量对所制备硫掺杂炭球的影响及其储钠性能。结果表明,硫酸镁与碳量子点中的C-C键反应形成C-S-C键,具有储钠反应活性。当炭化温度为700℃,硫酸镁与碳点质量比为1时,SCS-1具有较高的硫元素含量(7.68%)和较为适宜的内部结构,展现出较高的首次库伦效率(68.8%),良好的倍率性能和极强的循环稳定性。在50 m A g-1的电流密度下,SCS-1表现出395 m A h g-1的高可逆容量。在5 A g-1时仍能保持224 m Ah g-1的容量,保持率达到56.7%。在1 A g-1电流密度下进行1000圈循环测试后容量保持率为97.4%。以煤基碳量子点为前驱体,以柠檬酸镁为结构诱导剂,硫酸镁为硫源,一步炭化法制备了三维多孔硫掺杂炭,考察不同炭化温度对所制备三维多孔硫掺杂炭的影响及其储钠性能。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一硫酸镁作为硫源制备的硫掺杂炭球,柠檬酸镁的引入诱导了材料的孔隙结构发育,降低了硫酸镁的分解温度,在更低温度下(600℃)实现了更高的硫元素掺杂量(7.98%)。所制备的多孔硫掺杂炭材料具有丰富的孔道结构和高反应性硫活性位点。其中,SPC-600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在0.05和5 A g-1下的可逆容量高达478和259 m Ah g-1。在1 A g-1下进行1000圈循环测试后,可保留334 m Ah g-1的比容量,循环过程中容量几乎没有衰减。图40幅,表22个,参考文献10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