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碲化镉
导电聚合物
适配体
敏化
肿瘤标志物
摘要: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已超五十年,由多学科交叉形成的新型技术,是生物分析技术的重要策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设计简捷、操作方便、成本低廉且易于微型化,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等优势,在临床诊断、环境检测、食品安全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市场。构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核心部分是生物分子识别器件和信号传感器件。通过合成的碲化镉/导电聚合物纳米材料与适配体、抗原-抗体结合,避免了反应物与待测物固有性质的改变。导电聚合物的引入,不仅提高了电活性材料导电性,更因其生物相容性好、比表面/体积大、电活性位点多等优点,显著的提高了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和检出极限。本文构建了一类灵敏度高、检出限低、稳定性好的无标记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癌胚抗原、甲胎蛋白、黏蛋白、人免疫球蛋白G、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的检测。主要内容如下:
1、基于水溶性壳聚糖/聚噻吩/碲化镉纳米复合材料构建无标记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高灵敏检测癌胚抗原
利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检测癌胚抗原是一种前途较广的临床肿瘤诊断和肿瘤监测方法。然而,提高电流信号与电极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的能力存在冲突,造成了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普遍较低。碲化镉量子点(CdTe QDs)因具有独特的量子尺寸效应和显著的光电特性,在癌胚抗原检测过程中可以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进而放大电化学信号。为此,构建一种基于原位制备的壳聚糖/聚噻吩/碲化镉(CS/PTh/CdTe)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的玻碳电极并通过戊二醛与癌胚抗原的抗体(Ab)共价结合的免疫传感器在含KFe(CN)的磷酸缓冲溶液中用于检测癌胚抗原。结果表明,BSA/Ab/CS/PTh/CdTe/GCE电极在KFe(CN)的催化氧化作用下对癌胚抗原的检测选择性好,线性范围宽(0.0001-10000ng/mL),灵敏度高,检测限低(40 fg/mL,S/N=3),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利用循环伏安法(CV)、电化学阻抗谱(EIS)和原位红外光谱电化学法,研究了CS/PTh/CdTe/GCE电极检测癌胚抗原的机制。KFe(CN)的电化学氧化产物可以直接将碲化镉从低能态氧化为高能激发态CdTe*,使碲化镉更易于发生电子转移,从而提高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所制备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可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在检测临床肿瘤标志物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2、基于碲化镉/硒化镉/聚苯胺共敏化结构构建超灵敏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应用于甲胎蛋白的检测
通过快速简便的方法合成了一种水溶性良好的碲化镉/硒化镉/聚苯胺(CdTe/CdSe/PANi)纳米复合材料。在聚苯胺的氧化聚合过程中,无需额外添加氧化剂,仅由NaTeO提供的氧化性即可将苯胺氧化成聚苯胺。碲化镉/硒化镉/聚苯胺纳米复合材料溶液均匀滴加在电极表面,并用EDC和NHS进行活化。活化后的材料表面羧基可与氨基功能化的甲胎蛋白特异性适配体DNA通过酰胺键相结合,构建甲胎蛋白检测的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该传感器通过逐层吸附法将生物材料固载在电极表面,致使传感电极的空间位阻增加,抑制了电子转移速率,电化学信号强度降低。该分析方法超高灵敏度源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碲化镉与硒化镉形成多敏化和共敏化结构可以最大限度地加快电极与电活性物质之间的电荷转移过程,显著促进电子转移效率,电化学信号强度增强。其次,KFe(CN)的电催化氧化作用,使CdTe/CdSe从低能态转变为高能激发态CdTe*/CdSe*,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高能激发态CdTe*/CdSe*更容易被氧化,加速了电子的转移速率。在最优条件下,甲胎蛋白浓度的对数与电化学信号强度在0.001-10000 ng/m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5 pg/mL。制备的电化学传感器灵敏度高,检出限低,选择性好和抗干扰能力强。用于人体血清中甲胎蛋白含量测定,获得可接受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临床检测等方面的检测分析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3、基于碲化镉/聚吡咯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应用于黏蛋白的高灵敏检测
基于导电聚合物聚吡咯和碲化镉量子点构建了一种具有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黏蛋白检测。以二氧化碲为吡咯氧化剂,硼氢化钠为启动子,通过原位催化氧化聚合生成水溶性碲化镉/聚吡咯纳米复合材料。基于连续离子层吸附法,首先,将碲化镉/聚吡咯纳米复合材料溶液修饰在玻碳电极表面,待自然晾干后将捕捉链(cap-DNA)孵育在基底材料碲化镉/聚吡咯表面并用6-巯基己醇封闭电极,避免非特异性吸附位点的暴露。随后,引入含碲化镉量子点的信号链(sig-DNA-CdTe,黏蛋白适配体)与cap-DNA杂交。此时,信号链上碲化镉量子点作为信号放大元件,并与基底材料碲化镉/聚吡咯形成共敏化结构,增强了响应电流信号强度,提高了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的灵敏度。分析表明,黏蛋白的检测是基于信号放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