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碱处理
初沉污泥
厌氧发酵
碳源
好氧水解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
摘要:
在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中含有大量颗粒性有机物,预处理阶段的固液分离可去除其中大部分的颗粒性物质,提高污水处理效率,保障出水水质安全,但是此过程也会降低进水中有机物的含量,导致生物池进水碳氮比不足,影响污水的脱氮效果。另一方面,预处理阶段产生大量初沉污泥尚有较高的资源化价值有待挖掘。因此,本文进行了初沉污泥发酵产酸研究,将初沉污泥发酵液作为城镇污水处理厂脱氮内碳源进行资源化利用,解决其后续生物处理单元碳源缺乏的难题。初沉池可去除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中的部分可快速沉淀的颗粒性悬浮固体,但污水中的胶体、类胶体等悬浮颗粒有机物将进入下游生物池,该部分颗粒性有机物是慢速生物降解有机物,一般较难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前置缺氧区被作为碳源进行利用。而初沉污泥发酵液成分以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s)为主,可作为城镇污水处理厂脱氮内碳源进行开发。
此外,纯膜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MBBR)系统对颗粒性物质没有吸附作用,在好氧条件下,生物池微生物能够将其水解,此过程会造成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oluble chemical oxygen demand,SCOD)的波动。在后置好氧区水力停留时间较短时存在出水COD过高的风险。然而,关于颗粒性物质在纯膜MBBR系统内的好氧水解研究鲜有报道,因此,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基于污水中颗粒性物质的消纳途径,本文进行了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探讨了初沉污泥发酵产酸条件优化及其发酵液作为城镇污水处理厂脱氮内碳源的研究,以期通过本研究促进污泥发酵液作为内碳源投加的实际工程应用;另一方面探究了颗粒性物质在纯膜MBBR系统中的好氧水解过程,验证了颗粒性物质在纯膜MBBR系统中发生好氧水解反应会导致SCOD值的异常波动,最后完成了颗粒性有机物与SCOD动态转化关系模型的建立。具体内容如下:
(1)污泥厌氧发酵产酸条件优化及其发酵液作为反硝化脱氮内碳源的利用效率研究
为推进污泥发酵液作为城镇污水处理厂脱氮内碳源的实际工程应用,本研究对冬季青岛市某城镇污水处理厂初沉污泥浓缩池厌氧发酵条件进行了现场调研,随后开展了碱处理技术强化初沉污泥发酵产酸试验和碱处理初沉污泥发酵液作为脱氮内碳源投加试验。试验结论如下:发酵液主要由短链挥发性脂肪酸组成,其乙酸与丙酸之和占VFAs的65%以上;将碱性初沉污泥发酵液、乙酸钠、乙酸、甲醇和乙醇作为生物膜和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唯一碳源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当活性污泥微生物以污泥发酵液作为唯一碳源时,其反硝化速率为2.1661 mg NO3--N/(g MLSS·h),比乙酸钠和乙酸作为外碳源的反硝化速率低,比甲醇和乙醇作为外碳源的反硝化速率高;当发酵液作为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微生物的唯一碳源时,其具有污泥产量高(0.7183),碳源投加量大(以COD计,与乙酸和乙酸钠接近)和底物响应速度快(接近于乙酸钠)的特点。此外,本研究还验证了当发酵液中VFAs/SCOD比例不同时,并不会对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反硝化速率、污泥产量、碳源投加量和底物响应速度产生显著影响。综上所述,初沉污泥若经过适当处理,其污泥发酵液可作为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脱氮内碳源投加。
(2)颗粒性物质在纯膜MBBR系统中的好氧水解研究
颗粒性物质在纯膜MBBR系统中的好氧水解过程会导致系统内SCOD值的异常波动。在AO-MBBR系统中,好氧水力停留时间为200 min时出现了SCOD异常值点(SCOD值达到53.31 mg/L);在O-MBBR系统中,好氧水力停留时间为220 min时出现了SCOD异常值点(SCOD值达到了19.00 mg/L)。对比试验表明,颗粒性物质好氧水解造成SCOD值的异常波动更容易出现在AO-MBBR系统内。此外,由于O-MBBR系统SCOD异常值数值较低,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的出水要求,所以,仅对颗粒性物质在AO-MBBR系统的好氧水解过程进行探究。以SCOD、颗粒性有机物Xs为变量,溶解氧浓度So、异养菌活性生物量XB,H为模型参数建立了颗粒性有机物在AO-MBBR系统好氧水解的动态微分方程:dSS/d_t=(63270XS)/(633+100XS)-(1889SS)/(20+SS)。
本研究针对颗粒性物质水解酸化方式方法、发酵产物及其资源化利用效率展开了系统研究,并探讨了颗粒性物质在MBBR系统中的利用效率。以初沉污泥浓缩、水解及后续污泥处理为污水处理厂侧流生产线,以污水的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及深度处理为污水处理主流生产线,研究了颗粒性有机物在污水处理厂侧流和主流反应系统的赋存与转化,为污水污泥资源化利用和碳平衡计算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