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污水处理厂
抗生素抗性基因
耐药细菌
高通量测序
宏基因组分箱
摘要: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WWTP)作为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重要“源”和“汇”,在ARGs的传播和扩散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现有的污水处理工艺并非专为去除ARGs而设计。因此,目前对ARGs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赋存特征、潜在风险及有效控制方法的认识尚显不足。为了全面了解ARGs在WWTP的分布与传播,本研究首先从公共数据收集与实地采样调查两方面展开工作,系统探究了ARGs在活性污泥法生物处理全流程中的赋存特征。同时,为了更有效地防控具有高致病风险的ARGs的传播,本研究还深入评估了那些能够在实际环境中生长的多重耐药细菌所带来的风险效应。此外,为了进一步优化污水处理工艺并降低耐药风险,本研究还积极探索了传统生物处理系统中残留细菌耐药性污染物的有效消毒策略。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
(1)本研究首先利用公开的宏基因组数据集,对WWTP中5个关键处理单元的ARGs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探究。研究结果显示,进水(1.94 copy/cell)与出水(0.75 copy/cell)中ARGs的平均丰度显著高于厌氧、缺氧和好氧这3个活性污泥单元(0.26~0.45 copy/cell)。随后,通过综合考量ARGs的丰度、出现范围及频率,成功筛选出了包括bac A、sul1和ugd在内的36种核心ARGs亚型。同时,通过整合Dufrene-Legendre指标物种分析、随机森林及极端随机森林分类模型的鉴定结果,精确鉴定了各单元中具有特异性的ARGs亚型。进一步对微生物群落与ARGs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不同细菌菌门具有特定关联的ARGs类型。例如,Pseudomonadota主要携带多药类、杆菌肽类和多粘菌素类ARGs,而Bacteroidota则倾向于携带大环内酯-林可酰胺-链霉菌素类ARGs。并且这些耐药菌中,多重耐药菌致病性和移动性的比例显著高于单抗耐药细菌。此外,氮循环细菌也积极参与并推动了多重耐药基因的编码和传播,且不同氮循环过程同样具有特定关联的ARGs类型。
(2)随后,为了弥补收集的公共数据对各活性污泥生物处理单元中污水样本研究的不足,本研究进一步采集了3个采用厌氧-缺氧-好氧(AAO)工艺的WWTP全流程样本,以深入探究污水和污泥两相间ARGs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在各生物反应池内,污水样本中ARGs的丰度(0.81±0.19~1.10±0.30copy/cell)、类型(20±1~23±2)及亚型数量(541±64~559±68)均显著高于污泥样本中的丰度(0.45±0.10~0.50±0.17 copy/cell)、类型(17±1~18±2)及亚型数量(320±38~325±43)。随后,通过PCo A和相似性分析发现,污水与污泥之间的相似性系数(0.32~0.66)显著低于污水(0.74~0.84)和污泥(0.84~0.92)各自内部的相似系数。进一步借助零模型和中性模型深入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结果表明,微生物群落构建过程中的扩散限制是导致污水与污泥两相间细菌耐药性分布差异的关键因素。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还发现污水和污泥中存在多种具有竞争优势的多重耐药病原菌,且一些广泛存在于两相间的核心ARGs更容易被这些多药病原菌携带和传播。
(3)为了更精准地评估整个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多重耐药细菌的传播风险,本研究借助最近提出的将目标培养物富集培养后再测序的新方法。研究结果显示,经过R2A、BHI和TSB培养基富集培养后,整个污水处理流程中,多重耐药细菌微生物组中ARGs总丰度被显著富集(增幅:98.0%~98.9%),即便是在处理后的二级出水中ARGs的丰度也高达20.75 copy/cell。更令人担忧的是,富集培养后,尽管体系中的总微生物菌门数量显著减少,但存活的多重耐药菌表型微生物组中,被注释为病原菌的比例却显著增加,占比高达56.3%。这些结果表明,与原始测序样本相比,实际可生长的多重耐药细菌的风险效应可能被远远低估。
(4)为了有效去除二级出水中残留的细菌耐药性污染物,本研究深入探究了多种消毒工艺及其剂量在去除这些污染物方面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与消毒前二级出水中ARGs总丰度(1.01 copy/cell)相比,多数消毒处理工艺均能显著降低出水中ARGs丰度(0.33~0.64 copy/cell)。其中,5 mg/L的Cl O2表现最为出色,其对二级出水中ARGs的去除效率高达67.7%。然而,值得注意的是,40m J/cm2UV消毒处理后出水中ARGs丰度却反常地上升(2.01 copy/cell)。此外,研究还发现,有117种ARGs亚型持久存在于所有消毒工艺,难以被有效去除。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多重耐药病原菌(如Klebsiella ornithinolytica),在经过不同消毒工艺处理后仍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