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污水收集
污水处理厂
现状分析
污水管网模型
水泵集水池液位
摘要:
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作,城市污水收集效能得到提升,但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偏低的问题依旧严峻。在全国5500多座污水处理厂中,25%的进水化学需氧量不足150 mg/L,低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高管网运行水位和高溢流污染负荷,污水处理厂低效运行是城市排水系统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污水收集率低是污水管网的系统性难题,目前缺乏长期科学有效的应对方法。Y市T污水处理厂服务区域内排水体系复杂,污水管网存在多处破裂、变形等结构性缺陷,造成外水入侵及雨污错接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浓度低,水量变化大,如不及时解决,容易造成更严重的水环境危害。本文针对污水收集源头-管网-泵站-污水处理厂全过程,先对研究区域的居住小区、公共设施及工业企业等源头排水户采样分析,再对污水管网各一级泵站进行连续监测采样,计算各泵站及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收集率,构建工业废水排放百分比、外水/雨水量占原生污水水量百分比与管网进水COD浓度的关系函数,最后建立研究区域的污水管网模型(SWMM),对该区域污水收集系统的问题分析并探讨提升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1)根据研究区域的调研结果及数据统计,该区域污水管网体制包含合流制,截流过渡区以及雨污分流区三种,以雨污分流区为主。污水管网存在多处破裂及变形等结构性缺陷,部分管道出现较多沉积物,管道流速慢,还有外水入侵、雨污错接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浓度低、进水水量波动大,影响污水处理厂的稳定运行。
(2)通过对源头排水户取样分析,研究区域小区及工业企业浓度较高,在进行整改后,整体水质浓度显著提升。小区内污水浓度经化粪池处理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无法直接归因于化粪池对各污染物的降解作用。在市政管网接口处,居住小区污水浓度出现大幅度下降,说明同时存在外水入侵/雨水入流等问题。即便在雨污分流较为彻底的小区,从检查井、管道裂缝等位置进入雨水也会对居住小区污水浓度造成较大的影响。研究区域工业企业的用水量主要由少数用水量较大的企业贡献。工业企业废水的平均COD浓度为606mg/L,较高的COD浓度与该区域主要企业为食品产业,且COD为可溶解性COD有关。同生活污水浓度相比,工业企业排水氨氮浓度偏低。在扣除工业企业COD浓度影响后,污水处理厂进水COD浓度由280 mg/L下降为248 mg/L,污水处理厂COD浓度有所降低。
(3)对研究区域泵站的连续取样分析显示,各泵站水质浓度无明显规律且普遍较低,主要与泵站所处地理位置、收集水源类别有关。如E泵站的整体水质浓度较高,因为其位于食品工业产业园且主要收集水源为工业废水。调研发现,泵站集水池液位调控依靠经验,缺乏定量化、系统化的调控方法。通过计算,泵站污水收集率普遍较低,7个一级泵站中仅2个一级泵站污水收集率大于70%。污水处理厂半年内的平均收集率均小于70%,污水收集率在50%以内的占36.11%。由构建的外水/雨水量占比与入侵后污水处理厂进水COD浓度之间关系可知,污水处理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外水入侵/雨水入流,半年内月均外水入侵量达41.22%。
(4)使用SWMM模型,模拟出T污水处理厂在不同比例外水下进水COD浓度变化,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基于SWMM模型,对排水管网入侵25%外水时的一级泵站进行运行调控。液位调控后,水泵启闭次数有效减少,泵站出水COD浓度有所提高,T污水处理厂进水COD浓度得到小幅提高。选取典型泵站——D泵站进行雨污错接分析,设置截流管可以有效缓解降雨对管网的冲击负荷,减少降雨对污水处理厂进水COD浓度的稀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