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菌藻共生
膜生物反应器
脱氮除磷
膜污染
摘要:
将菌藻共生技术和膜生物反应器(MBR)结合构建的菌藻-膜生物反应器(AMBR)可实现高质量出水,但膜污染问题仍是限制AMBR技术推广和应用的瓶颈。现如今,电化学技术常作为控制膜污染的有效手段被应用于MBR工艺中,其可在减缓膜污染的同时提升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对此,本研究将电化学技术引入AMBR中,采用石墨惰性阳极和铝阳极分别构建了单独电场作用下的菌藻MBR(E-AMBR)和电絮凝强化的菌藻MBR(EC-AMBR),以未加电场AMBR作为对照,研究了E-AMBR和EC-AMBR污水处理效果和膜污染情况,分析了系统运行过程中菌藻混合液特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结合关键膜污染物与膜表面的界面作用解析分析了菌藻混合液的膜污染潜力,得到以下结果:
污水处理效果和膜污染分析结果表明:与AMBR相比,E-AMBR和EC-AMBR系统的总氮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3.03%和30.37%,E-AMBR和AMBR相比,磷去除效果提升了26.87%,EC-AMBR对总磷的去除率高达95%以上。E-AMBR和EC-AMBR系统的膜孔污染阻力分别降低了56.83%和71.80%。此外,E-AMBR和EC-AMBR中膜表面泥饼层结构具有更高的孔隙率,说明E-AMBR和EC-AMBR系统可在提升氮磷去除效果的同时减缓膜污染的发生。
菌藻混合液特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E-AMBR和EC-AMBR中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与松散结合的微生物胞外聚合物(LB-EPS)含量与AMBR相比明显降低。E-AMBR和EC-AMBR中SMP浓度分别下降了37.27%和61.96%,LB-EPS浓度则分别降低了46.41%和78.79%。在E-AMBR和EC-AMBR中,微生物内源呼吸速率和藻类光合作用强度也得到有效提升。在微生物群落中,细菌群落中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等种群相对丰度较高,藻类群落中的绿藻门(Chlorophyta)共同为污水处理效果提升与膜污染减缓做出贡献。
菌藻混合液膜污染潜力分析结果表明:E-AMBR和EC-AMBR系统中SMP和EPS与膜之间的黏附力和AMBR相比均有效减弱,同时,二级能量最小值也均有所降低,此外,E-AMBR、EC-AMBR系统中菌藻絮体与膜之间的粘附作用也有效减弱,菌藻絮体和泥饼层之间的二级能量最小值相比AMBR分别降低了26.73%和42.56%,说明E-AMBR和EC-AMBR系统可有效削减关键膜污染物的膜污染潜力,实现膜孔和膜面污染的同步控制。
综上,E-AMBR和EC-AMBR通过将电化学技术与菌藻-MBR技术结合,实现了污水处理效能的提升和膜污染的缓解。本研究为污水同步高效去除脱氮除磷和膜污染的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