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藻-菌共生系统
氮
磷
迁移转化
胞外聚合物
摘要:
藻-菌共生污水处理系统在污水深度处理方面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尤其是在污水中氮、磷的处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氮、磷作为污水处理的重要水质指标,氮、磷含量的多少直接决定着污水的处理效果。因此,氮和磷在藻-菌共生系统中迁移转化,及其转化路径和存在形态对研究藻-菌共生污水处理系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胞外聚合物(EPS)是微生物释放的高分子化合物,通过吸附和降解作用,有助于藻菌共生污水系统对有机物和污染物的去除,进而实现水体的净化。通过对不同初始环境条件下,可溶性颗粒物(SMP)、胞外聚合物(EPS)、胞内聚合物(IPS)中氮、磷的形态和含量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氮、磷在藻-菌共生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从而为优化藻-菌共生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支持。
本实验通过改变碳、氮和磷的初始浓度,考察氮、磷在藻-菌共生污水处理系统中的迁移转化情况及其对EPS含量及构成可能造成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
(1)当初始氮浓度为15 mg/L,48mg/L及60mg/L时,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7%、55%及45%;初始氮含量越低氨氮的去除效率越高,即使氮浓度过高,也不会直接影响磷的去除效果。过高的初始磷浓度会超过藻-菌共生系统的除磷能力,当外界磷浓度过高时,微藻倾向于过度吸磷。当初始P浓度为21mg/L时,SMP中TP的去除效率较低,且IPS中的TP含量明显高于另外两个初始浓度。碳氮比越大,氨氮在SMP中迁移速度越快,TP的迁移路径是SMP中向EPS中迁移。
(2)低氮初始浓度有助于提高SMP的除磷速度,而高氮初始浓度有利于EPS吸收P并且会产生大量的蛋白质。中间氮浓度有利于促进IPS吸收P并有助于EPS分泌多糖类物质。当系统内磷浓度较高时,藻类和细菌倾向于过度吸收外界磷。在高磷浓度条件下增加了IPS向细胞内储存磷的转运速率。氮浓度增加,磷酸基团的峰强增强,并且会加速SMP中的P向EPS和IPS的迁移,高氮浓度促进EPS摄取P。
(3)改变初始碳、氮、磷浓度测量的EPS中不同形态磷的含量,三种初始条件中Fe/Al-P都是含量最高的磷形态。初始氮含量为48mg/L组中的Fe/Al-P的平均浓度最高为3.454mg/L,约占胞外总磷的59%,其次为氮含量60mg/L组,Fe/Al-P的平均浓度为3.004 mg/L,约占胞外总磷的58%;15mg/L氮含量组中Fe/Al-P的平均浓度最低仅3.3 mg/L,约占胞外总磷的57%。初始磷浓度为9 mg/L,15 mg/L及21 mg/L三组中的Fe/Al-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271 mg/L、2.822 mg/L及3.178 mg/L,分别占胞外总磷含量的60%、58%及54%。在三个不同碳氮比条件下,Fe/Al-P含量都表现出最高的水平,并且碳含量越高,Fe/Al-P的含量也越高,随着NH4Cl-P含量的降低,对应Ca-P含量的上升,胞外磷中的NH4Cl-P向Ca-P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