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人工湿地
污水处理
脱氮除磷
抗生素和抗性基因
层叠回流组合湿地
黄铁矿
摘要:
随着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导致污水排放量持续增加,由此引发了巨大的污水处理需求,使水环境污染问题成为限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在过去数十年的治水实践中,我国主要关注于“灰色系统”即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技术改进。然而,这些传统处理系统存在物耗/能耗高、资源/能源回收率低等问题,因此,迫使我国寻求改变目前的污水处理模式,发展高效、生态友好的污水处理新技术。相较之下,以“绿色系统”(如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s,CWs)等)为代表的自然生态系统,凭借其自然净化能力和景观价值逐渐成为主流污水处理工艺之一,以实现绿色、可循环、低能耗的可持续污水处理工艺。随着对污水处理标准的日益提高,CWs系统需要不断升级工艺,以实现更为高效的污水处理。主要的湿地工艺,如垂直流人工湿地(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VFCW)和水平流人工湿地(Horizont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HFCW),分别具有好氧、缺氧和厌氧的环境特征,通过充分利用这两种污水处理工艺各自的优势,以强化CWs的处理性能。然而,CWs占地面积较大,这在实际应用中成为一个主要的制约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本论文提出了增加CWs系统深度或采用多级层叠设计的方法,通过优化垂直空间来减小占地面积。并增加污水再循环(Effluent recirculation,ER)促使废水与生物膜之间充分接触,引起湍流,增加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通过适当调整氧气水平,提高系统效率并减少其占地面积。污水中长期存在氮磷营养盐污染,且具有抗生素的源和汇的双重作用,CWs通过适当强化的配置和运行方式,在去除不同形式的氮磷营养盐、抗生素和抗性基因(Antibiotics resistance genes,ARGs)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效率。然而,CW在工艺设计、性能优化和去除机理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论文创新性地构建了层叠回流组合湿地系统(Recirculation stacking hybrid constructed wetland,RSHCW),并通过化学计量学等分析手段揭示了RSHCW工艺中污染物质转化和降解规律。同时,通过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的方法识别了人工湿地污染物降解代谢的关键过程。最后,基于运行参数回流时间和设计参数基质装填进行优化调控,从经济和环境效益的角度综合分析了RSHCW系统的运行能效,为生态污水处理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本论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首先,探讨了不同回流时间(Recirculation time,RT)下RSHCW的处理性能、环境影响和脱氮机理。结果表明,较低的RT(RT为0.5h)对有机物的快速处理是有效的。在RT0.5条件下,进水COD浓度为105±25.6 mg/L时,RSHCW在2 h的出水COD可以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GB 18918-2002),水力负荷率为6m/d,大大节省了土地面积(0.26 m2/PE)。然而,较高的RT(RT2),在去除总氮(TN)方面显示出显著的优势,提供厌氧条件并降低能耗。不同RT对流出物总磷(TP)无显著影响,但对基质磷的分布有影响。在较高的RT(RT2)时,基质上的磷在VFCW上层的浓度更高,而在较低的RT(RT0.5)时,基质上的磷分布更均匀。此外,RT已被证明可以显着改善环境因素,如水的DO和氧化还原电位,导致除氮途径的改变。高RT(RT2)可诱导产生厌氧氨氧化(ANAMMOX)脱氮过程。
(2)本研究以不同含量黄铁矿为RSHCW的基质(ZCW,HPCW和PCW),利用可改变氧环境的ER运行,探究脱氮和除磷的潜在机理。结果表明:随着黄铁矿比例的增加,出水TP的去除率也随之增加(25%→58%),显著增强了在基质上P的沉积,使CW成为了P的储存库,主要以铁磷(Fe-P)形态固定;提高了氮的去除率,即使在没有碳源的情况下,PCW中的TN去除率仍增加20%,这可归因于硫自养反硝化细菌的富集驱动黄铁矿的自养反硝化作用。此外,黄铁矿的加入使CW系统中的电子转移系统活性(Electron transfer system activity,ETSA)显著提高了约6.14倍,并通过硫铁电子循环促进了“充电和放电”功能。由于黄铁矿基人工湿地(PCW)中的回流运行,环境p H被调节,微生物选择性富集,增强了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协调和功能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本研究为黄铁矿影响下CWs脱除N、P的机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3)对污水抗生素和ARGs在RSHCW不同RTs下的响应研究,探讨了RTs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并揭示了影响A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