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酶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柠檬酸钠
序批式反应器
污泥减量
摘要:
活性污泥法被广泛的用于处理生活和工业废水,在污水处理厂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污水处理厂规模激增,以及环保政策的日趋收紧,污泥问题随之日益严峻。如果不及时进行适当处理,容易造成水质二次污染,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活和健康。针对污泥的处理,应当遵守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促进水处理过程中的良性循环。本文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为研究装置,分别研究了三种生物酶(溶菌酶、α-淀粉酶和中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协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中性蛋白酶协同柠檬酸钠对系统的污泥减量效果、水处理影响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进行对比。
(1)研究对比了投加溶菌酶、α-淀粉酶和中性蛋白酶的SBR装置中剩余污泥的减量效果。结果显示在相同投加量下,溶菌酶的效果最佳,造成水解效果差异的原因与酶的不同水解机理有关。COD、氨氮、亚硝态氮、硝态氮浓度均与空白对照组无太大差异,说明酶制剂的投加对系统的正常运行不产生影响,但由于外排污泥量的下降,聚磷菌在好氧条件下吸收的P不能从系统中排出。
投加了20 mg、60 mg、80 mg中性蛋白酶/g SS的SBR装置中剩余污泥减量率分别为17.81%、28.58%、29.92%。污泥絮体水解使有机物释放,COD随试剂含量累积而升高。氨氮、亚硝态氮、硝态氮含量均未展现出明显影响,完成系统脱氮。污泥的水解使内部磷转移到上清液,悬浮液中TP升高。投加中高剂量的反应器SVI值先分别达到108 m L/g和118 m L/g后,又降低至低于对照组水平,中性蛋白酶的投加对系统产生较强的冲击。
(2)60 mg中性蛋白酶/g SS+0.05 g、0.2 g、0.3 g EDTA-2Na/g SS的试剂投加至系统后,污泥减量率呈现出较大差异,试剂浓度越高,减量效果越好,SVI值显著下降。剩余污泥细胞中所释放的蛋白质被蛋白酶水解形成的产物会以氨氮的形式表现出来,氨氮去除率不断下降,相关功能菌的活性受到抑制,从而阻碍了亚硝态氮到硝态氮的氧化途径,水处理系统受到抑制。通过SEM观察到膜损伤,污泥表面不再光滑。胞外聚合物含量升高,脱氢酶活性上升,细胞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
(3)60 mg中性蛋白酶/g SS+0.05 g、0.2 g、0.3 g柠檬酸钠/g SS的试剂投加至系统后,污泥减量率分别达到了39.1%、60.5%、60.9%。生物量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SVI值降低,污泥和水的分离能力变差,污泥水解过程中含氮物质进一步转化为氮。随着试剂浓度升高,释放的有机物越高,COD去除率逐渐降低,污泥的腐烂导致系统的水处理能力受到影响。胞外聚合物的水解造成大量有机物开始释放和转移,脱氢酶活性随着污泥的破损而上升。SEM观察发现形成了大量的杆状菌和丝状细菌,外加试剂改变了污泥的形态,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发生变化。
该研究为酶协同阳离子结合剂实现污泥减量形成更加集成和全面的系统,提供新的见解,为污泥减量的实际运行研究提供了理论价值。
图49表7参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