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产蛋白酶菌
产淀粉酶菌
原位污泥减量
胞外聚合物(EPS)
微生物群落
摘要:
目前,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中应用最广泛的处理工艺是活性污泥法。这种工艺能够达到较好的脱氮除磷以及同步去除化学需氧量(COD)的效果,但是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剩余污泥的处理处置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一旦处理处置不当,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因此,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减少剩余污泥的产生量,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在此背景下,产酶菌原位污泥减量技术因其经济、节能和生态友好性的优点,逐渐得到广泛研究。目前大多数实验构建的产酶菌主要适用高温(50-80℃)或碱性(p H=9-11)的极端环境条件,这些菌株在应用于污水处理生物反应器的原位活性污泥减量时存在一定的限制。基于此,本文筛选出具有产淀粉酶和蛋白酶功能的菌株,构建了一种微生物菌剂,能够在常温、中性p H条件下实现污泥减量,并在实验室规模的序批式反应器(SBR)中进行了原位污泥减量实验,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本文从污水厂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了三种产酶细菌,能够在30℃、p H=7的条件下实现污泥减量,分别为Bacillus thuringiensis DF1(DF1)、Klebsiella huaxiensis DF10(DF10)和Chryseobacterium ureilyticum DB8(DB8)。其中,DF1和DF10是产淀粉酶菌,DB8是产蛋白酶菌。上述菌株在污泥减量过程中都能促进胞外聚合物(EPS)中的多糖从紧密结合EPS(Tightly Bound EPS,TB-EPS)转化到松散结合EPS(Loosely Bound EPS,LB-EPS)中,同时促进可溶性多糖的溶出。通过正交实验构建了微生物菌剂,9组实验三种菌株的最佳复配比例为DF1:DB8:DF10=2:2:3。通过批式实验,得到微生物菌剂的最佳投菌量为0.15g biomass/g MLSS,按照最佳投菌量投菌,发现微生物菌剂在污水COD浓度为50-250 mg/L的范围内都能实现污泥减量,显示出在污水生物处理反应器中用于污泥减量的潜力。
运行实验室规模的三套SBR反应器,分为对照组(S1反应器)、直接投菌(S2反应器)和侧流投菌(S3反应器)。在稳定运行的S2、S3反应器中投加菌剂,S2反应器的投加量为0.15 g biomass/g MLSS;S3反应器两次投菌,投加量分别为侧流反应器的0.15 g biomass/g MLSS和0.45 g biomass/g MLSS。探究在不同投菌方式下菌剂强化反应器原位污泥减量的效果。研究发现,微生物菌剂的加入,使得体系中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增加,水解污泥中的EPS,S2反应器污泥减量效果维持了26 d,S3反应器维持了14 d,平均MLSS减量率分别为27.13%和6.51%。微生物菌剂的加入增强了系统的脱氮效果,S2、S3反应器的总氮(Total Nitrogen,TN)去除率分别提高了2.83%和3.69%。另外,在本研究的两种投菌方式下,SBR反应器经过驯化未出现常见的污泥减量导致总磷(Total Phosphorus,TP)积累的现象。
在反应器投菌并运行一段时间后,从反应器中取样并提取EPS,通过三维荧光光谱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直接投菌和侧流投菌两种方式都能有效水解污泥中的EPS,主要减少的是可溶性微生物副产物和腐殖酸类物质。分析投加菌剂前后直接投菌和侧流投菌工艺反应器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和演替规律,发现在S2和S3反应器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的微生物占比相对于对照组有所增加,这些微生物在污泥减量过程中起到了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