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足球
脚内侧接空中球技术
运动学分析
地面反作用力
表面肌电分析
摘要: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基础教学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足球脚内侧接空中球技术水平、揭示运动规律,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原则,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与足球二级运动员之间的动作进行定量比较,以运动学、动力学和表面肌电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方式,研究足球脚内侧接空中球动作的技术特征,探寻两组学生接球技术动作之间的差异性,以期对聊城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足球脚内侧接空中球动作技术诊断和特征剖析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相关文献资料。2.实验法:(1)研究对象:招募聊城大学体育教学专业学生和运动训练专业二级足球运动员各15名,以其脚内侧接空中球动作技术作为研究对象。(2)测试具体方案:受试者在规定范围内完成接球动作,记录受试者完整的动作过程。(3)测试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通过Qualisys三维运动捕捉系统、Kistler三维测力台和Noraxon表面肌电采集分析系统同步测试足球脚内侧接空中球运动学、动力学和表面肌电,分析足球脚内侧接空中球动作技术从判断选位至接球前支撑阶段至触球至接球后跟进各个动作阶段时间分配,完整动作周期关节角度与角速度、地面反作用力GRF-时间特征曲线以及肌肉均方根振幅和积分肌电贡献度。
研究结果:
(1)接球前支撑阶段专业组所用时间较非专业组长(P<0.05),触球阶段专业组周期占比较非专业组多(P<0.05)。
(2)在开始时刻,专业组右侧髋关节旋外角度和踝关节背屈角度较非专业组小(P<0.05),右侧膝关节旋外角度较非专业组大(P<0.05),X轴方向髋关节屈曲角速度和膝关节屈曲角速度均较非专业组大(P<0.05),Y轴方向髋关节外展角速度较非专业组小(P<0.05),踝关节内翻角速度较非专业组大(P<0.05)。
(3)在触球前时刻,专业组右侧髋关节屈曲角度、髋关节旋外角度、踝关节背屈角度和踝关节外翻角度较非专业组大(P<0.05),专业组右侧膝关节旋外角度较非专业组小(P<0.05),Y轴方向专业组右侧踝关节外翻角速度较非专业组大(P<0.05)。
(4)在触球后时刻,专业组右侧髋关节旋外角度、踝关节背屈角度较非专业组大(P<0.05),Y轴方向专业组髋关节外展角速度和踝关节外翻角速度均较非专业组大(P<0.05),Z轴方向专业组髋关节旋外角速度较非专业组大(P<0.05)。
(5)支撑至接球后跟进阶段专业组垂直方向地面反作用力最大值较非专业组大(P<0.05),且更快达到峰值,前后方向专业组最大推动力较非专业组大(P<0.05)。
(6)专业组胫骨前肌在判断选位和触球阶段均方根振幅百分比较非专业组大(P<0.05),股二头肌在判断选位阶段均方根振幅百分比较非专业组小(P<0.05)。臀大肌在接球前支撑阶段和股直肌在触球阶段均方根振幅百分比较非专业组大(P<0.05)。两组在接球完整周期内积分肌电贡献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研究结论:
(1)专业组相对于非专业组而言,运动学方面,接球前支撑阶段所用时间以及触球阶段占比较非专业组大,触球前时刻专业组通过髋、膝、踝关节活动使脚内侧向前较非专业组更协调。触球时踝关节动作定形较非专业组好,动作较为舒展。
(2)专业组相对于非专业组而言,动力学方面,支撑至接球后跟进阶段专业组在垂直方向的地面反作用力较非专业组更快达到最大值且最大值较非专业组大,前后方向最大推动力峰值较非专业组大,接球后跟进阶段较非专业组动作迅速。
(3)专业组相对于非专业组而言,肌电方面,判断选位阶段,专业组胫骨前肌动员程度较高,相对放电量明显较大,股二头肌动员程度较非专业组小,接球前支撑阶段,专业组对臀大肌的动员要好于非专业组。触球阶段,专业组对股直肌的动员程度要好于非专业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