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后人类主体
具身性
后人类主义
摘要:
后人类主义致力于去除主体性理论中的人类中心论,人类与非人类对立的根基在于身心二元论,因此,重构身心关系的具身性是后人类主体理论的核心。自笛卡尔确立二元体系以来,哲学史对身心二元的批判形成了两条路径,广为人知的是现象学的身体主体,“具身性”在认知科学中的提出与胡塞尔、梅洛-庞蒂等人的身体理论直接相关。另一条路径是生命的,斯宾诺莎和柏格森对生命经验的倚重,开启了能动性物质的一元论新思路,马图拉纳和瓦雷拉的“自创生”理论作为具身性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从生命角度设计了物质的能动性。在当下,身心问题产生了新的语境,即科技实验和科幻叙事中的意识离身和身体改造,这正是身心二元和人类中心论在后人类状况中的变型;与此同时,身体与机器的类比与连接也推动了自我认知的革新。为此,凯瑟琳·海尔斯、布拉伊多蒂、凯伦·巴拉德等后人类主义者分享了两个关键的理论,新物质主义和过程本体论,并使二者成为重塑后人类身心关系的本体论依据,具身性由此发展出物质性、情境性和差异性三个特征。对物质性的重新定义是后人类主义重构具身性主体的起点。在赋予物质能动性和自组织性的基础上,布拉伊多蒂的普遍生命力着力突破人与非人的界限,海尔斯的代码取消了生命与非生命的界限,巴拉德的能动实在论融合了话语物质实践,共同构成后人类主体的身心一元的物质性。同时,物质性的开放存在离身性倾向,虚拟性生命的具身基础常被遗忘。人类与虚拟性生命的具身联结,反映了具身主体的情境性。与福柯的情境主体不同,后人类主体的情境性并不只是脱离实体的语境效果,而是能动性物质的流通与生成,从而形成后人类主体之间的脆弱而又实质性的关系。通过生成,后人类主义将非常态、非恒定写进身体话语,使边界以流动而非固定、开放而非闭合的状态伴随具身主体。由此,后人类主义描摹了一幅广阔的后人类主体图景,海尔斯、布拉伊多蒂和巴拉德等后人类学者对此关系的绘制方式都遵循着过程本体论的思路。过程本体论与新物质主义、后人类主义之间的关系亲密并非是巧合,而是有其内在一致性,即排斥机械的物质观,允许差异的可能性。后现代与后人类都通过差异来解构人文主义主体。不同在于,通过具身性与新物质主义、过程本体论的结合,后人类主义将差异视为一种积极力量。差异是能动物质性的效果,也是情境性的动力。不仅如此,差异在后人类主体的共生关系中发挥着连接和生成的作用,它要求对具身关系中的其他后人类主体负责。因此,通过发展具身性的物质性、情境性、差异性,后人类建构了一种积极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