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关联理论
《最后一战》
翻译
语境效果
儿童幻想文学
摘要:
《纳尼亚传奇:最后一战》由***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是世界儿童幻想文学的经典。《最后一战》主要传播基督教和希腊罗马神话的宗教思想,学界对其研究多集中在宗教主题方面,较少有学者对其翻译质量进行研究。本文选取《最后一战》向和平译本和吴培译本,以关联理论为框架,对比分析两个译本的语境效果及读者接受度,以期为儿童幻想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路径。格特在Sperber和Wilson关联理论(1986)的基础上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1991),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双重交际过程,即原作者对译者、译者对读者的双重明示—推理过程。翻译的目的是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语境效果。因此,译者要充分了解源语语境信息及目标读者的认知特点。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网上评论调查法和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探究两个中译本在意义的准确性、简洁性和生动性层面上与原文的关联性;分析两译本在修辞、语态、句法特征等风格层面上与原文的关联性及语境效果;对比剖析两译本在文化负载词及宗教意象方面与原文的关联性及读者接受度,探究译者是否成功的将原作的交际意图传递给读者。通过对比,主要发现如下:在意义层面上,相对于向译本,吴译本传达的意思更为精确,较低的词汇密度和较短的平均句长使该译本更容易被儿童读者理解和接受。吴译本适当的增译、减译使译文语言表达更加生动、流畅。在风格层面上,两译本均使用了大量的叠词和拟声词,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为了使译本更符合儿童读者的认知及审美特点,吴译本对文中的修辞、语态、句法等做了适当调整,加强了译本在风格层面与原作的关联性。在文化层面上,向译本主要采取“异化”法,保留了西方宗教文化,有利于文化交流,但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心力;吴译本采用“归化”法,读者接受度更高。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为使儿童幻想文学译作获得更好的语境效果,译者必须在透彻理解原作背景信息及交际意图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儿童读者的阅读能力及认知特点,使用简洁易懂、生动有趣的表达以激发读者的兴趣;此外,使用富有韵律感的词汇及符合读者认知的修辞手法、语态及句法的译本更容易被儿童接受;归化法的翻译策略更容易使目标读者获得与源语儿童读者相似的文化认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