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风
肩-手综合征
纳甲法
温通针法
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以子午流注学术理论为基础探究在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过程中时间对于疗效的影响程度,对子午流注纳甲法与温通针法相配合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可行程度进行评价,为临床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提供一种行之有效且具有推广意义的治疗方法。方法共纳入64例中风后符合肩-手综合征Ⅰ期诊断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组前进行基本资料统计,保证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33例(脱落2例),对照组31例(脱落1例),脱落病例均因未能按疗程接受治疗脱落。两组在进行“扩冠、稳定血压、控制血糖”等西医基础治疗的同时,针灸治疗均在开穴后施以温通针法,留针20min,治疗组采用纳甲法开穴后留针10min,对照组未采用纳甲法开穴,10天为1个疗程,治疗10天休息2天,进行2个治疗疗程,分别于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对患者进行VAS评分、FMA评分及关节肿胀评分并分别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从而对子午流注纳甲法配合温通针法对于患者患侧肩、手关节的疼痛、水肿和上肢运动功能是否有所改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1治疗前对两组VAS评分进行秩和检验组间无明显差异(Z=-0.679,P=0.497>0.05)具有可比性。治疗1疗程后与治疗2疗程后分别与治疗前的VAS评分进行比较,对两组数据进行组间比较和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有效率71.0%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56.7%,治疗组疗效更好。2治疗前两组对FMA评分进行t检验组间无明显差异(t=1.720,P=0.091>0.05)具有可比性。治疗1个疗程后与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与治疗前的FMA评分进行比较,对两组数据与治疗前进行组间比较虽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有效率61.3%高于对照组53.3%,治疗组疗效更好。3治疗前两组对关节水肿程度评分进行卡方检验组间无明显差异(x2=1.826,P=0.609>0.05),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治疗1个后与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与治疗前相比,对两组数据进行组间比较和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采用纳甲法开穴与非纳甲法开穴配合温通针法均可有效改善减轻患肢疼痛及关节水肿,提高患者运动功能评分。2按子午流注纳甲法开穴结合温通针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在减轻患者患肢疼痛及关节水肿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但在改善患者患肢运动功能方面略优于对照组。3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主要与气机瘀滞不通有关,子午流注与温通针法配合使用可有效治疗痹证之经络不通。子午流注理论虽复杂,但临床应用穴位较为灵活且操作更为简便,充分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理论,且疗效可靠,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