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中风病
昼夜节律
子午流注
内源性因素
时间医学
生理节律
摘要:
背景:脑卒中(Stroke)作为常见多发的脑血管疾病,有很高的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是世界的第二大死因,也是中国的头号死因。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的60%-80%,属中医“中风病”范畴。多项国内外研究显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有明显的时间聚集性,即晨峰现象。因此现代研究认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与昼夜节律相关,并且这种周期性与中风的致命性相同,与下午发病的中风相比,早上发病的中风的致命性更高。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脂等内源性因素是公认的中风危险因素,现代研究发现,血压、血糖、血脂、血同型半胱氨酸等相关因素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具有时变性,并最终影响卒中的易感性,所以昼夜节律紊乱可能是卒中存在高发时段的部分原因。子午流注理论与昼夜十二经脉流注节律具有相同内涵,子午流注针法是中医具有代表性的时间疗法之一,有多项临床研究使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中风病,并且取得显著疗效,但治疗时的其他选穴不尽统一。目的:1.研究子午流注针法配合醒脑开窍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2.探讨脑卒中的晨间易感性与血压、血糖、血脂和血同型半胱氨酸等内源性因素生理节律之间的关系;同时研究脑卒中患者晨间发病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1.子午流注针法配合醒脑开窍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60例恢复期患者随机进入观察组(子午流注针法+醒脑开窍针法)、对照组(醒脑开窍针法),每组各30例。观察组按照子午流注纳甲法在辰时(7-9点)或巳时(9-11点)进行开穴和操作,对照组按照日常醒脑开窍针法实践操作。采用NIHSS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2.中风发病时段与内源性因素生理节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短期预后的相关性:以发病后2周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发病时间不同分为晨间发病组和非晨间发病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晨间发病与sex,age,病程,BP,中医证型,糖化血红蛋白正异常情况,空腹血糖,LDL,HDL,TG,TC,Hcy的相关性;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短期预后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有改善,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有疗效。3.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情况:观察组均数为2.17±1.663,中位数为2;对照组均数为1.63±1.586,中位数为1,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138)。4.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晨间发病组均数为7.63±3.737,中位数为8.00;非晨间发病组均数为6.93±4.970,中位数为6.00。不同时间段发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6);NIHSS变化值比较,晨间发病组中位数为2,四分位间距为(0.5,3),非晨间发病组中位数为1,四分位间距为(0,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2)。5.其中sex,age,中医证型,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正异常情况,空腹血糖,Hcy值,LDL,HDL,TG,TC与发病时间无显著相关性,其中血压作与晨间发病存在相关性(P=0.026)。将是否晨间发病与血压单独进行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得到模型logit P=-0.751+0.397X,OR值为1.488,95%CI=1.019~2.172,模型检测的准确率为55.2%。结论:1.子午流注针法配合醒脑开窍针刺法与单纯醒脑开窍针刺法均能有效减轻中风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2.子午流注针法配合醒脑开窍针法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疗效同单纯醒脑开窍针刺组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除外样本量过少所致的假阴性可能。3.中风发病有明显的时间聚集性,以上午(6-12点)发病最多,其次为下午(12-18点)。4.中风病的晨间高发与血压存在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