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儿童轻中度近视
子午流注开穴法
低频脉冲治疗
防控作用
摘要:
目的:
本课题拟通过观察和研究子午流注开穴法低频脉冲治疗对儿童轻中度近视的防控作用,运用IOL-Master光学生物测量技术分析治疗前后近视眼的各项光学生物测量参数的变化情况,同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视疲劳评分的变化情况,分析和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儿童近视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安全、有效、可行的中医治疗方法。
方法:
在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广东省中医院眼科门诊的近视儿童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轻中度近视儿童,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验光戴镜矫正治疗;治疗组在戴镜矫正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采用子午流注开穴法选穴,予子午流注低频治疗仪进行治疗,每次治疗20 min,每周2次,连续治疗4周(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6个疗程,共24周。完成全疗程治疗后,比较分析两组近视儿童治疗前后的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视疲劳评分和各指标的变化有无统计学差异。
结果:
本研究一共纳入38例近视儿童,共76只眼,其中治疗组纳入19例近视儿童,共38只眼,对照组纳入19例近视儿童,共38只眼。两组近视儿童在男女性别、年龄比例和近视程度构成比三方面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入组时两组基线特征齐,具有可比性。
1.疗效:治疗6个疗程后,治疗组治愈2眼,显效0眼,有效1眼,好转10眼,无效25眼,总有效率34.21%;对照组治愈0眼,显效0眼,有效0眼,好转3眼,无效28眼,总有效率7.8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 MAR裸眼视力:治疗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Log MAR裸眼视力分别为0.40±0.03和0.38±0.03,对照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Log MAR裸眼视力分别为0.37±0.03和0.42±0.03。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的Log MAR裸眼视力不具有统计学差异(Z=-1.461,P=0.148)。组内比较,两组Log MAR裸眼视力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前后Log MAR裸眼视力的改变幅度方面,治疗组Log MAR裸眼视力差值波动于-0.03至0.00,而对照组Log MAR裸眼视力差值波动于0.02至0.09,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此两组治疗方法对裸眼视力的改善有差异,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屈光度(单位:D):治疗前后治疗组的屈光度分别为-2.00(-3.00,-1.50)、-2.15(-3.19,-1.62),对照组的屈光度分别为-1.50(-2.28,-1.22),-1.75(-2.58,-1.37)。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治疗方法对屈光度的改变不具有统计学差异(Z=1.829,P=0.067),两组治疗方法改善屈光度无差异。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两组的屈光度改变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01)。治疗前后屈光度的改变幅度方面,两组治疗方法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9<0.05),治疗组屈光度的差值波动于0.07至0.20,而对照组屈光度差值波动于0.14至0.25,说明治疗组的方法对近视屈光度的保持效果较对照组好。
4.眼轴长度(单位:mm):治疗组近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眼轴长度分别为24.12(23.68,24.74)和24.17(23.75,24.81),对照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眼轴长度分别为24.17(23.25,24.46)和24.25(23.38,24.70)。组间比较,两组近视儿童经治疗后眼轴长度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372);组内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近视儿童的眼轴长度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01)。两组的眼轴增长幅度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的眼轴增长速度慢于对照组。
5.前房深度(单位:mm):治疗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前房深度分别为3.55±0.04和3.61±0.03,对照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前房深度分别为3.60±0.04和3.67±0.05,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前房深度的变化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的组间比较,两组近视儿童前房深度的改变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6.最小角膜曲率(单位:D):治疗组在治疗前后的最小角膜曲率分别为43.80(42.81,44.19)、43.75(42.49,44.12),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最小角膜曲率分别为42.97(41.87,43.85)、42.82(42.04,43.98)。组间比较,两组近视儿童经治疗后最小角膜曲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Z=-1.641,P=0.101>0.05);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最小角膜曲率改变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7.最大角膜曲率(单位:D):治疗组在治疗前后的最大角膜曲率分别为44.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