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子午流注理论
腕踝针
肩袖损伤
术后康复
疼痛
摘要:
目的:
本研究以中小型肩袖损伤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返院康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常规腕踝针、择时腕踝针治疗,观察对比两种治疗方法对肩袖损伤术后康复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缓解患者术后康复期疼痛,提高肩关节活动度,促进患肢关节功能的恢复。
方法:
将68例肩袖损伤术后返院康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腕踝针组)和观察组(择时腕踝针组),对照组、观察组各34例。在骨科护理和术后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每日(10:30前后)行常规腕踝针治疗,针刺点取患侧上4区、上5区、上6区,每次留针30min,每天1次,共5次;观察组于未时(14:00前后)行择时腕踝针治疗,留针时长同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1天、治疗第3天、治疗第5天(即治疗后)比较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于治疗前后比较肩关节被动活动度(ROM),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功能活动评分(UCLA)。收集并整理数据,应用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6例患者,治疗过程中观察组2例患者因提前出院,其数据被剔除。最终,对照组34例,观察组32例。
(1)治疗前,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术日间隔时长、手术部位、VAS评分、PSQI评分、ROM与UCLA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基线水平一致,具有可比性。
(2)治疗后,两组治疗方法均可缓解肩袖损伤术后康复期疼痛(P<0.05)。经广义估计方程分析,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组内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成明显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组间相同时间点的VAS评分比较:治疗第1天,对照组的VAS评分相较于观察组高0.4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4);治疗第3天,对照组的VAS评分相较于观察组高0.9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第5天,对照组的VAS评分相较于观察组高0.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治疗5天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数差逐渐增大。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缓解肩袖损伤术后康复期肩关节疼痛,观察组治疗肩袖损伤术后康复期肩关节疼痛效果优于对照组。
(3)治疗后,两组治疗方法均可改善患者睡眠障碍(P<0.05)。两组组内治疗前、治疗后的PSQI评分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进行分析,经治疗5天后,两组PSQ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肩袖损伤术后返院康复期患者睡眠障碍。两组组间治疗后及治疗前后差值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两组治疗方法在改善患者睡眠障碍上效果并无明显差异。
(4)治疗后,两组治疗方法均可促进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P<0.05)。两组组内治疗前、治疗后的UCLA评分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进行分析,经治疗5天后,两组UCLA评分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治疗后及治疗前后差值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分析,观察组UCL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方法均可促进肩袖损伤术后康复期肩关节功能恢复,且观察组在改善肩袖损伤术后康复期肩关节功能上效果优于对照组。
(5)治疗后,两组治疗方法均可提高患者肩关节ROM(P<0.05)。两组组内治疗后ROM(前屈、后伸、内收、外展、体侧外旋)较治疗前均增高(P<0.05);两组组间治疗后ROM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治疗前后的ROM差值比较,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方法均可提高患者肩袖损伤术后康复期肩关节活动度,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且观察组在提高肩袖损伤术后康复期肩关节活动度上效果优于对照组。
结论:
(1)腕踝针可有效缓解肩袖损伤术后返院康复患者的疼痛,而基于子午流注理论择时行腕踝针,较常规腕踝针疗法在减轻肩袖损伤术后康复患者疼痛、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改善关节活动度上效果明显,临床疗效显著。
(2)在改善患者夜间睡眠上,两种治疗方法并无明显区别,这或许与留针时长、针后镇痛时长以及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有关。
(3)对于肩袖损伤术后康复期疼痛,采用择时腕踝针可明显改善患者住院期间疼痛,镇痛效果良好,是一种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