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风痰上扰型
偏头痛
穴位贴敷
子午流注
摘要:
研究目的:本项研究通过临床观察穴位贴敷联合芎附止痛方治疗风痰上扰型偏头痛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内服中药联合外用穴位贴敷是否能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临床进一步治疗偏头痛提供新的诊疗思路,为中医内治法联合外治法治疗头痛提供的新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的研究对象均为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门诊或通过海报、线上宣传等方式招募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共计62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所有患者均随机的分为治疗组31例以及对照组31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口服芎附止痛方加减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式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疗法进行治疗,两组均进行治疗28天。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头痛发作频次、头痛严重程度、头痛持续时长、头痛结局的PRO量表评分以及中医证候量表评分的改善情况,同时记录治疗期间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状况,以此评价穴位贴敷联合芎附止痛方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本研究运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得出以下结果:1基线资料:去除脱落1例与剔除1例病例,最终纳入风痰上扰型偏头痛患者共60例,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工作性质、病程、头痛发作情况、头痛结局的PRO评分与中医证候评分进行头统计学分析与比较,结果示两组患者所有基线资料信息均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评价:2.1头痛发作频次与减半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头痛发作频次均较前明显降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头痛发作频次减半率80.00%,对照组为53.33%,两组在降低患者头痛发作频次的治疗效果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表明两组的治疗方法均能降低头痛发作频次,且治疗组比对照组在降低头痛发作频次方面疗效更优。2.2头痛发作程度(VAS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头痛发作程度的VAS评分较先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降低患者的VAS评分的治疗效果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表明两组的治疗方法均能降低头痛发作的严重程度,且治疗组比对照组在降低头痛发作严重程度方面疗效更优。2.3头痛持续时长: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头痛发作持续时长较先前均明显缩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缩短患者头痛发作的持续时长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表明两组各自治疗方法均能缩短头痛发作的持续时长,且治疗组比对照组在缩短患者头痛发作持续时长方面疗效更优。2.4头痛结局的PRO量表:治疗后两组头痛结局的PRO量表内包含的各项评分以及总分较先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降低头痛结局的PRO量表内包含的各项评分以及总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表明两组的治疗方法均可改善头痛情况,缓解躯体症状和心理精神症状、改善功能状态,且治疗组比对照组在改善头痛情况,缓解躯体症状和心理精神症状、改善功能状态方面疗效更具优势。2.5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量表各项评分以及总分较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中医证候量表内包含的各项评分以及总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表明两组的治疗方法均可改善患者头部胀痛、昏痛或头痛如裹、呕吐痰涎、脘腹满闷、口淡食少、口黏多痰的症状表现,且治疗组比对照组在改善上述症状方面疗效更具优势。2.6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治疗组治愈患者有1例,显效患者有11例,有效患者有17例,无效患者有1例,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愈患者有0例,显效患者有0例,有效患者有17例,无效患者有1例,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各自的治疗方法均可使患者中医证候得到改善,且治疗组比对照组疗效更具优势。3安全性评价: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等事件,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中有较好的安全性。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穴位贴敷联合芎附止痛方治疗62例风痰上扰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得出以下结论:1穴位贴敷联合口服芎附止痛方与单用芎附止痛方在临床治疗风痰上扰型偏头痛均有良好疗效。2治疗组在减少头痛发作频次、降低头痛发作程度、缩短头痛持续时长方面比对照组疗效更好。3治疗组在改善头痛发作情况、缓解躯体症状及心理精神症状、改善功能状态等方面比对照组疗效更优。4治疗组在改善偏头痛患者头部胀痛、昏痛或头痛如裹、呕吐痰涎、脘腹满闷、口淡食少、口黏多痰等中医证候方面比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