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时间针法
子午流注针法
失眠
心脾两虚
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运用子午流注针刺理论,并评价其在心脾两虚型失眠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探索出一种更为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更多思路。
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心脾两虚型失眠就诊患者6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为依据,将患者随机分为普通针刺组(对照组)和子午流注针刺组(观察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主穴:百会、四神聪,双侧神门、照海、申脉、安眠和三阴交,配以心俞、脾俞,针刺得气后予以捻转补法;观察组在对照组主穴基础上,配以子午流注取穴,取双侧大都、双侧太白、双侧少冲、双侧少府,并于中午11-12时(心经经气盛行之时)给予针刺。治疗时间上,两组保持一致,均为连续四周,连续针刺6日,休息1日,以7天为一疗程,共4疗程。结束后,以PSQI量表、中医症候评分量表、HAMA焦虑量表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前比较年龄、病程、性别,以及PSQI评分、HAMA焦虑量表评分、中医症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患者治疗后PSQI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PSQI评分均下降明显,其中子午流注针刺组最终效果明显超过其对照组,即普通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SQI各因子比较,子午流注针刺组在日间功能及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方面,相较于普通针刺组而言,效果更为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两组患者治疗后HAMA焦虑量表评分比较:两组较针刺干预前,评分均显著下降,且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且进行两组间比较,子午流注针刺组效果更佳,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
4.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比较:进行针刺干预后,两组评分均下降明显,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比较,子午流注针刺组优于普通针刺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且子午流注针刺组尤擅改善入睡情况、心悸、纳食减少、腹胀、便溏和面色这6项因子,与普通针刺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两组疗效比较:总有效率,子午流注针刺观察组为89.66%,普通针刺对照组为73.33%,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子午流注针刺法能显著改善心脾两虚型患者失眠情况,显著改善心悸、腹胀、便溏等心脾两虚症状,提高患者睡眠质量,缓解焦虑情绪。
2.子午流注针法和普通针刺在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上均有效果,子午流注针法疗效更为显著,推荐临床推广应用子午流注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