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子午流注
中医证素
圆形分布统计
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的子午流注时间规律,进一步探讨AMI中医证型、中医证素与子午流注时辰规律的相关性,分析经脉气血流注及中医证素对AMI发病时间的影响,为子午流注时间医学防治AMI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AMI 267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将患者的发病时间与中医证型资料应用圆形分布法处理,分析中医证型与发病时间的相关性;以是否高峰期发病作为因变量,中医病性证素作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中医病性证素与发病时间的相关性。结果:1.患者基本情况:本研究共纳入AMI患者267例,男性205例(76.78%),女性62例(23.22%);STEMI有211例(79.02%),NSTEMI有56例(20.97%);年龄分布在20~39岁间有9例,40~59岁之间有92例,60~79岁之间有132例,≥80岁有34例,平均发病年龄63.90±13.27岁。2.本研究267例AMI患者中,中医证型及中医证素分布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痰瘀互结证118例(44.19%),气虚血瘀证108例(40.44%),寒凝心脉证15例(5.61%),气滞血瘀证14例(5.24%),气阴两虚证8例(2.99%),正虚阳脱证4例(1.49%);(2)单一病位证素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心264例(29.59%)、脾163例(18.27%)、肝88例(9.86%)、肺43例(4.82%)、肾24例(2.69%);(3)单一病性证素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血瘀187例(31.11%)、气虚148例(24.62%)、痰浊141例(23.46%)、寒凝35例(5.82%)、气滞34例(5.65%)、阳虚25例(4.19%)、阴虚20例(3.32%)、热蕴11例(1.83%)。3.圆形分布统计分析结果:(1)根据年周期运算AMI总体发病高峰为2月2日,高峰期为1月11日至2月24日(r=0.1778,P<0.05)。(2)根据子午流注纳甲法运算AMI总体发病时的值日经,在足太阳膀胱经的值日经时段,AMI发病有高峰趋势(r=0.089,P<0.05)。(3)根据昼夜24小时节律运算AMI总体发病高峰为05时37分,高峰期为04时02分至07时12分(r=0.2059,P<0.05)。(4)根据子午流注纳子法时辰周期运算,AMI总体发病的高峰为卯时,高峰时段为寅时至辰时。(5)从中医证型分布看,AMI痰瘀互结证发病时辰高峰集中于丑时至卯时(r=0.1937,P<0.05),但集中趋势较薄弱;AMI气虚血瘀证、寒凝心脉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正虚阳脱证发生率在各时辰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4.根据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血瘀是影响AMI高峰期发病的相关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OR=2.328,95%CI:1.326~4.087,P=0.003);阳虚是影响AMI高峰期发病的相关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OR=5.467,95%CI:1.417~21.086,P=0.014);寒凝是影响AMI高峰期发病的相关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OR=9.567,95%CI:1.117~81.928,P=0.039)。结论:1.从本研究总体发病特征看,AMI全年散发,发病小高峰为冬季,但集中趋势相对较弱。2.从本研究总体发病特征看,AMI发病高峰点为卯时,即气血流注手阳明大肠经过旺时易于发病,在AMI“治未病”措施中应重视调大肠经与肺经的功能;高峰时段为寅时至辰时,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气血流经盛衰影响AMI发病;足太阳膀胱经值日时段是AMI发病的高峰趋势,在AMI“治未病”措施中应重视调膀胱经和肾经的功能。3.从本研究中医证型分布看,AMI痰瘀互结证发病时辰具有差异,气虚血瘀证、寒凝心脉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正虚阳脱证发病时辰不存在明显差异。4.中医病性证素血瘀、阳虚、寒凝是AMI发病的相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