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子午流注
纳甲法
针刺
癌因性疲乏
中医外治法
摘要:
目的:通过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治疗胃肠癌患者癌因性疲乏,观察胃肠癌患者疲乏程度、体力水平、生活质量、免疫指标的变化,评价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对癌因性疲乏患者疲劳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胃肠癌癌因性疲乏患者108例,用SPSS将患者随机分对照组、普通针刺组与子午流注治疗组,对照组予常规抗癌治疗,普通针刺组予常规抗癌治疗+针刺治疗,子午流注治疗组在普通针刺组的基础上加取子午流注纳甲法当日当时开穴。21天为1个疗程,共两个疗程,记录受试者治疗前后Piper量表评分、KPS评分、QOL评分、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等结果。收集实验数据,由Excel及SPSS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
内容:本次研究所选108例胃肠癌患者癌因性疲乏患者均来自青岛市中医医院普外科病房,根据SPSS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普通针刺组与子午流注治疗组,每组36人。治疗过程中,对照组脱落4例,普通针刺组脱落5例,子午流注治疗组脱落2例,剩余9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临床治疗观察。三组患者均依据NCCN指南及卫生部发布的诊疗规范进行抗癌治疗并向患者和家属进行胃肠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健康宣教。普通针刺组予针灸治疗【穴位处方气海、关元、天枢(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子午流注治疗组在普通针刺组取穴的基础上,根据子午流注纳甲法取当日当时的开穴。具体取穴方法:先按照纳甲法进行开穴,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min。根据纳甲法基本开穴规律,10日1循环,依据患者住院时间合理调配,按照子午流注纳甲法逐日按时开穴表(见附表)选取辰时与巳时,阳日于7:30~9:30开穴,阴日于9:30~11:30开穴,并据时选取相应穴位。疗程设定为21天,每次治疗7天后休息14天,共两个疗程,治疗完成后3周随访。
结果:
1.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均接受了2个疗程的针灸治疗,对照组脱落4例,普通针刺组脱落5例,子午流注治疗组脱落2例。
2.三组研究对象的男女比例、年龄P值皆大于0.05,基线情况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疲乏量表评分:治疗后,对照组各维度及总体未见明显变化(P>0.05)。而普通针刺组、子午流注治疗组的行为维度、情绪维度、感觉维度、认知维度、疲乏总评均有提高(P<0.05)。子午流注组的5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其中行为、感觉、认知、疲乏总评分高于普通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子午流注治疗组疲乏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评分量表:治疗后普通针刺组与子午流注治疗组KP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生命质量核心量表(QOL):治疗后普通针刺组与子午流注治疗组QOL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子午流注治疗组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6.免疫指标:治疗后,对照组各项免疫指标均未见明显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针刺组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比值未见明显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NK细胞百分比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午流注治疗组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比值、NK细胞百分比均较治疗前提高,且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三组患者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对于胃肠癌癌因性疲乏患者,子午流注纳甲法取穴较常规针刺治疗能更有效改善患者的疲乏症状,虽操作须严格按照子午流注纳甲法按时取穴,但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