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针灸
时空针灸子午流注纳甲法
急性脑梗死
效应机制
摘要:
本论文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二部分针对时空针灸子午流注纳甲法进行理论探讨;第三部分是时空针灸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在综述部分中,我们将对急性脑梗死的中医研究概况,西医研究概况方面进行总结。理论探讨部分将从时空针灸子午流注纳甲法的理论源流、干支配属、布穴原理、临床应用及等方面进行总结。在随机对照部分,我们将讨论时空针灸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可行性,对时空针灸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应机制进行细化分析。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占比上升,心脑血管疾病增加、三高因素、社会-心理模式变更的影响,急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尽管现代医学对该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其病的发病特征、临床特点有了不断深入的认识,但该病仍然是目前常见的难治性疾病。急性脑梗死导致肢体功能障碍或丧失,甚至造成残疾,而且发病时间越久,预后越差,致残率越高。该病的治疗目标是在早期进行血流再通,阻止缺血脑组织的不可逆坏死,改善神经缺损症状,尽最大可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因此,如何早期诊断、治疗、合理介入控制病情进展、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是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进展和防治体系建设中特别重视的研究课题。在导师前期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运用时空针灸子午流注纳甲法能够有效恢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肢体活动功能、言语障碍,可降低致残率,改善预后,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但未进行过严格的RCT对照试验。因此,本研究将通过严谨的RCT试验,对时空针灸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AIS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效应机制进行系统性评价。本课题来源于云南省中医学重点学科创新科研基金项目:“时空针灸纳甲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应机制研究”。
研究目的
缺血半暗带和脑侧支循环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也是治疗AIS的重要靶点。本研究旨在前期临床治疗AIS有效基础上,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系统分析了时空针灸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AI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最后针对凝血纤溶指标对缺血半暗带及脑侧支循环在AIS中的机制进行了探讨,为临床应用针灸治疗AIS提供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的新思路和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
采用单盲、随机、对照、优效性试验设计,将72例AIS患者随机分成时空针灸子午流注纳甲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主要结局指标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来评估神经功能,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liy Living,ADL)量表测定肢体运动功能,次要结局指标采用凝血纤溶指标: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安全性指标(血、尿常规、肝功、肾功、心电图)检测,细化分析时空针灸子午流注纳甲法及常规针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来探讨时空针灸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AIS的作用特点、进行临床效应机制分析。
研究结果
1.基线情况
本试验共纳入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AIS患者72例,以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共完成有效病例62例,脱落10例,每个组别各脱落5例,脱落率为13.9%。最后两组入组的病例数均为31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基线情况的比较及(NIHSS,ADL)两个量表,实验室纤溶指标的评分比较,经统计分析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疗效评价
(1)美国国立健康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
评分结果提示:组内比较:时空针灸纳甲法组和常规针刺组治疗后组内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结果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与常规针刺组比较,时空针灸纳甲法组能有效降低NIHSS评分,结果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
评分结果提示:组内比较:治疗后时空针灸子午流注纳甲法组和常规针刺组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与常规针刺组比较,时空针灸子午流注纳甲法组能有效增加ADL评分,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3)凝血纤溶指标
(1)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组内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