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子午流注
纳甲法
脑卒中
睡眠障碍
睡眠倒错
针灸治疗
摘要: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脑卒中是当今社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患者多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脑卒中相关性睡眠障碍是指在脑卒中过程中所发生的有关睡眠紊乱,有文献报道睡眠障碍在脑血管病中发生率约占98%,表明睡眠障碍已经成为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继发症状。不同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主要有失眠、睡眠延迟/提前综合症、睡眠节律紊乱、多眠、嗜睡等等。睡眠倒错正是睡眠节律紊乱的一种,主要表现为昼夜睡眠的颠倒,白天呈多眠、不清醒状态,夜晚则异常清醒,难以入睡,总睡眠时间相应缩短。严重的睡眠障碍既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及神经功能的康复,又会加重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症状,甚至再次诱发脑出血或脑梗死。
近年来国际上越来越重视对睡眠的“生物钟”机制的研究。科学研究证实,人类几乎所有的生理机能都有着以一日为周期的节律性变化。体内如同藏有钟表一样有规律地活动,故称之为“人体生物钟”。人类的呼吸、脉搏、月经、激素的分泌、觉醒与睡眠等,都有周期性的节律现象,其中觉醒与睡眠,正好与昼夜的交替一致,由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人为改变的昼夜节律就可能产生睡眠障碍。
本课题因应近年国际上对睡眠的“生物钟”机制与时间医学越来越重视,故选取了在古代中医学中的时间医学针法“子午流注纳甲法”,与常规针刺法进行比较,探讨按时选穴的疗效是否优于常规治疗法。
二方法与内容
临床观察于2010.03-2011.07在南方医院完成。
严格遵循纳入和排除标准,将40例来源于南方医院神经内科病房的脑卒中后睡眠倒错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配为子午流注纳甲组(治疗组)和常规取穴组(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徐凤《针灸大全》中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开穴法取穴,计时间以当地时间为准,依“阳日阳时开阳经之穴,阴日阴时开阴经之穴”的原则,于每日辰时或巳时纳甲法按时开穴,闭穴时辰根据“合日互用”原则增加开穴,保证每个时辰皆有开穴。对照组取照海、申脉、神门、印堂、四神聪、安眠穴为主穴。在上述基础上两组同时针刺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以治疗脑卒中症状,并随证加减穴位,如痰热腑实加丰隆、曲池,气虚血瘀加气海、关元,风痰瘀阻加风池、合谷等。选用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规格:0.30×40mm,苏州天协针灸器械有限公司)。操作时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针刺部位使用75%酒精消毒;取一次性针灸针按上述穴位顺序进行针刺,治疗组先针开穴,再针配穴;进针后施以补虚泻实或补泻兼施的手法,以得气为度,得气后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1-2次;取针时按压针孔,防止出血。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常规护理治疗,包括合理降血压、血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脑保护剂等治疗。针刺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观察治疗前后各组的睡眠率、阿森斯失眠量表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变化;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描述性分析,性别、原发病等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先做正态性检验,对于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采用协方差分析(排除基线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
三研究结果
1.一般资料共收集40例病例,其中治疗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41-79(58.5±2.53)岁,病程4-27(12.7±1.46)天,脑出血5例,脑梗塞15例;对照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38-75(58.9±2.73)岁,病程4-26(13.0±1.53)天,脑出血6例,脑梗塞14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原发病等方面基本相似,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年龄比较F=0.169,P=0.683;病程比较F=0.189,P=0.666;性别比较X2=0.000,P=1.000,原发病比较X2==0.476,P=0.490),具有可比性。
2.治疗前2组组间睡眠率(t=-1.132,P=0.265)、AIS评分(t=0.727,P=0.47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0.959,P=0.343)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疗前后AIS量表评分(t=16.435,P=0.000)、睡眠率(t=-6.681, P=0.000)、NIHSS量表评分(t=11.74,P=0.000)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AIS量表评分(t=19.097,P=0.000)、睡眠率(t=-6.472, P=0.000)、NIHSS量表评分(t=11.78,P=0.000)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2组的治疗对脑卒中后睡眠倒错患者的临床症状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