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子午流注反克法
针刺
周围性面瘫
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本课题是在中医针灸理论与中医“天人相应”学说的指导下,依据人体气血流注于经脉过程中,随时间的进展而有周期性盛衰变化的规律,将子午流注纳甲开穴法改良之子午流注反克法结合常规辨证取穴运用于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取穴中,并与常规辨证取穴之针刺治疗本病进行对照研究,目的在于对子午流注反克法运用于治疗周围性面瘫进行效度检验,为子午流注反克法的临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来自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的7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子午流注反克取穴与常规辨证取穴针刺)和对照组(常规辨证取穴针刺),65例患者完成治疗,脱落、剔除病例7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痊愈率、痊愈所用平均治疗次数及House-Brackmann(H-B)量表分级与症状体征评分值,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均有极显著改善(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均有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治疗组(91.2%)优于对照组(83.9%),但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痊愈所用治疗次数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以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运动功能,治疗组在额纹、眼裂、闭眼、鼻前庭活动、鼻唇沟、示齿口角歪斜、鼓腮及吹口哨、舌前2/3味觉、听觉、耳后疼痛等症状体征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且常规针刺取穴配合子午流注反克法具有缩短疗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