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胃经五输穴
子午流注纳子法
红外辐射特征
微循环血流灌注
胃肠电图
摘要: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纳子法胃经开时与非开时健康人群及胃脘痛人群胃经五输穴的红外辐射特征下的体表温度及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BPU)情况,之后观察在胃经“开时”与“非开时”艾灸合穴足三里穴对以上两组人群胃肠功能影响。从体表温度、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探讨不同时辰、不同人群胃经五输穴穴位特异性和呈现规律;从经脉-脏腑相关理论出发探讨不同人群胃经五输穴在胃经开时和非开时艾灸对胃肠功能的影响,为胃经五输穴及子午流注纳子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招募健康志愿者和胃脘痛志愿者,在胃经开时(辰时,早上7点至9点)、三天后胃经非开时(下午3点至5点)两个不同时辰下,运用红外热成像仪分别观察记录自然状态下,胃经五输穴,即井(厉兑)、荥(内庭)、输(陷谷)、经(解溪)、合(足三里)五个穴位体表温度,分析比较胃经五输穴体表温度变化规律;运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同步观察胃经五输穴MBPU特征,与胃经五输穴体表温度变化相互比较;运用八导EGEG-8D胃肠电图仪同步记录两组人群自然状态下及艾灸后胃体(导联1)、胃窦(导联2)、胃小弯(导联3)、胃大弯(导联4)和升结肠(导联5)、横结肠(导联6)、降结肠(导联7)、直肠(导联8)胃肠电图特征,分析不同状态胃肠电图变化。结果:本实验共招募30名健康志愿者和30名胃脘痛志愿者,健康志愿者脱落2名,胃脘痛志愿者剔除1名,最终共有57名志愿者完成本次实验,其中胃脘痛组29例,健康组28例,两组志愿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胃经开时,健康人群与胃脘痛人群的胃经五输穴体表温度、MBPU特征及艾灸前后两组人群胃肠电图改变情况。1)健康人群与胃脘痛人群在胃经开时胃经五输穴体表温度均沿着井、荥、输、经、合的流注顺序呈规律递增趋势,差异极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健康人群在胃经开时胃经五输穴的MBPU沿着井、荥、输、经、合穴的流注顺序总体趋势呈规律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脘痛人群在胃经开时胃经五输穴的MBPU总体呈上升趋势,且沿着荥、输、经、合穴流注顺序呈显著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胃经开时,健康人群肠电图艾灸后横结肠、降结肠采集的平均幅值高于自身艾灸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经开时,胃脘痛人群胃电图艾灸后胃电各导联平均幅值比自身艾灸前均上升明显,其中胃体导联、胃小弯导联、胃大弯导联3个胃部导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窦导联可观察到明显上升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胃经开时,胃脘痛人群胃电各导联与健康人群相比平均幅值均下降明显,胃体导联、胃小弯导联、胃大弯导联、胃窦导联导联4个胃部导联存在差异,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胃经非开时,健康人群与胃脘痛人群的胃经五输穴体表温度、MBPU特征及艾灸前后两组人群胃肠电图改变情况。1)健康人群与胃脘痛人群在胃经非开时胃经五输穴体表温度均沿着井、荥、输、经、合的流注顺序呈规律递增趋势,差异极显著,均具有统计学(P<0.01)。健康人群胃经非开时五输穴各穴位体表温度与自身开时相比,只有合穴体表温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脘痛人群胃经非开时五输穴各穴体表温度与自身开时相比,荥、经、合穴体表温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胃经非开时健康人群、胃脘痛人群胃经五输穴的MBPU无明显规律,统计学无差异。胃经非开时胃脘痛人群五输穴各穴位与胃经开时相比,井、荥、输、经穴MBPU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健康人群胃经非开时艾灸后升结肠、降结肠、直肠采集的肠电图平均幅值均高于艾灸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经非开时胃脘痛人群,艾灸后胃体导联差平均幅值比自身艾灸前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后其余胃三个导联平均幅值均值高于艾灸前,有明显上升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经非开时,艾灸前后胃脘痛人群胃电各导联与健康人群相比,胃导联平均幅值均下降明显,导联1胃体导联、导联2胃小弯导联、导联3胃大弯导联、导联4胃窦导联导联4个胃部导联存在差异,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子午流注纳子法胃经“开时”与“非开时”,健康人群与胃脘痛人群胃经五输穴的红外辐射特征下体表温度均沿着井、荥、输、经、合的流注顺序呈规律递增趋势,健康人群与胃脘痛人群胃经开时与胃经非开时相比胃经五输穴体表温度存在差别。病理状态与生理状态相比,不同时辰差异性更大。2、胃经开时,健康人群与胃脘痛人群胃经五输穴MBPU总体呈规律上升趋势;胃经非开时,健康人群与胃脘痛人群五输穴MBPU规律不如胃经开时明显。病理状态比生理状态不同时辰差异性更大。3、胃经开时,胃脘痛人群胃功能弱于健康人群,艾灸胃经合穴足三里可以改善胃脘痛人群胃肠功能;胃经非开时,胃脘痛人群胃功能弱于健康人群,艾灸后疗效不如胃经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