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疫苗
接种
替代
影响
摘要:
1.研究背景和目的全球自1988年实施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行动计划以来,脊灰发病率大幅度下降,脊灰病毒流行的国家数量也逐渐减少,全球已然进入后脊灰时代。在全球控制脊灰过程中,脊灰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myeliti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OPV)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日渐发生的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ccine-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VAPP)和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 Viruses,VDPV)引发的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成为后脊灰时代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使用含灭活脊灰病毒成分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Containing Vaccine,IPCV)逐步取代OPV是减少和控制VAPP和VDPV的最有效方法。2012年,为消灭包括VAPP在内的所有脊灰病例,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 Organization,WHO)制定了《2013~2018年消灭脊髓灰质炎终结战略计划》,明确了消灭脊灰的时间表和免疫策略调整相关内容,提出在维持高水平PV接种率的基础上,全球阻断脊灰野病毒传播后,所有国家应至少使用1剂脊灰灭活疫苗(Inactivate Polio Vaccine,IPV)。中国于2009年和2011年引入IPV、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灰和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Diphtheria,Tetanus,Pertussis,Poliomyelitis Vaccine and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Conjugate Vaccine,DTaP-IPV/Hib),该两种 IPCV均属于自愿自费接种的二类疫苗,人群IPCV接种使用水平较低,与已将IPCV纳入免疫规划的国家如美国、法国等国家相比差距较大。2016年5月1日开始,中国依据国情调整PV免疫策略,与全球150多个国家同步将首剂IPV纳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Expanded Program on Immunization,EPI)中,由4剂次三价OPV(Trivalent OPV,tOPV)调整为1剂次IPV和3剂次二价OPV(BivalentOPV,bOPV)的免疫程序,这一变化是中国免疫规划政策重要的事件,预期对个人脊灰疫苗疫苗行为影响深远。本研究通过分析鄞州区1~7岁儿童PV接种行为特征,掌握脊灰疫苗免疫策略调整前儿童PV接种率、IPCV替代接种率及基础免疫程序构成情况,为调整PV免疫策略后的效果评价提供基线数据;此外通过比较分析免疫策略调整前后6个月儿童脊灰疫苗接种行为特征的变化情况,评价免疫策略调整对儿童PV接种行为特征的影响,探讨免疫策略调整实施效果的相关因素,提出适合鄞州区的促进免疫策略转换积极影响的脊灰疫苗接种策略。2.材料与方法于2015年12月31日通过“宁波市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导出2008-2014年出生儿童个案资料的access数据库,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不同地区和人群的PV接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于2016年4月30日、2016年11月30日对鄞州区23个乡镇的2001名和2005名5~7月龄儿童儿童的PV接种情况开展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社会学特征:性别、年龄、现住址、户籍地址、户籍类型等;(2)PV基础免疫接种情况:PV1接种、PV1-3全程接种、IPCV1替代接种、IPCV1-3全程替代接种、PV1接种疫苗种类、PV1-3免疫程序类别等情况。运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9.0软件对儿童脊灰疫苗接种行为特征及免疫策略调整的影响评价进行描述流行病学统计分析、单因素采用χ2检验、多因素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3.研究结果3.1鄞州区儿童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行为特征鄞州区2008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出生儿童为125555人,PV1接种率为99.99%,PV基础免疫全程接种率为99.92%;完成PV1接种的儿童中,IPCV1接种替代率为17.29%,各年龄段儿童的IPCV1接种替代率在0.16%~43.78%之间,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χ2趋势=21683.81,P<0.001),不同户籍类型、居住地区儿童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PV基础免疫全程接种儿童中,IPCV1-3全程替代率为16.42%,2014年出生儿童IPCV1-3全程替代率最高,为42.28%,2009年出生儿童最低,为0.08%,IPCV1-3全程替代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χ2趋势=21039.53,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