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
口服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
免疫缺陷病
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
急性迟缓性麻痹
摘要:
背景目前在我国关于免疫缺陷病相关疫苗衍生性脊髓灰质炎(iVAPP)的病例报道少见。目的总结iVAPP的临床表现、免疫学指标及转归。设计病例系列报告。方法纳入2018年5月至2023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免疫科住院的iVAPP患儿,截取患儿的人口学资料、接种脊髓灰质炎病毒(PV)疫苗的相关情况、临床表现、发病时免疫相关指标、病原学检测结果、治疗、转归和肌力恢复情况。主要结局指标临床表现和免疫相关指标。结果4例iVAPP患儿均为男孩,发病年龄为7~12月龄,处于口服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OPV)4~7个月后;首剂均在3月龄接种OPV,例1、2、4分别接种OPV 1、2、3剂,例3接种OPV 2剂、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PV)1剂。2例为联合免疫缺陷病相关疫苗衍生性脊髓灰质炎(CID-VAPP),因“肺部感染、腋下淋巴结破溃”入院,T、B细胞数量均严重降低,呈现多部位肢体瘫痪,存在多侧肢体的肌力减退,积极治疗后未发生缓解;感染累及部位多,感染病原种类多,均发生卡介苗相关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重症肺炎,在1周岁内因严重感染死亡。2例为原发性抗体缺陷病(PAD)-VAPP,因“肢体活动障碍”入院,仅B细胞数量降低和抗体分泌障碍,肢体瘫痪症状可累及一侧或双侧,经治疗后肌力可恢复正常,且感染症状轻,预后良好。结论CID和PAD患儿口服OPV均有可能导致iVAPP,患儿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原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