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病毒
非脊灰肠道病毒
急性弛缓性麻痹
摘要:
研究目的基于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2000~202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监测系统和2009~2022年环境监测系统开展监测工作,系统、全面地分析广东省进入无脊灰状态后脊灰病毒(poliovirus,PV)的变迁,了解其病原学和流行特征;通过测定人群和环境中分离到的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s)VP1区基因序列,分析氨基酸位点突变可能导致毒性改变的分子基础;探讨广东省2016年和2020年两次疫苗策略转换对人群和环境中PV流行趋势的影响。为广东省维持无脊灰状态和评估疫苗策略的有效性提供实验室依据,为广东省停用OPV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收集2000~2020年AFP病例监测和2009~2020年环境监测的样本和病毒分离信息,参与2021~2022年AFP病例监测和环境监测工作。对收集的AFP病例粪便标本和环境污水样本进行病毒浓缩处理,敏感细胞培养,病毒分离和型内鉴定,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PV分离株VP1编码区进行扩增和基因序列测定。2.使用描述性研究对AFP病例监测和环境监测中的PV病原学和流行特征进行描述,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对率的差异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3.使用生物信息软件对VDPVs基因序列进行比对,比较氨基酸同源性,分析氨基酸位点突变可能导致毒性改变的分子基础。研究结果***病例和环境监测中,PV的检出率和分离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2016年疫苗策略转换后,人群和环境中不再检出Ⅱ型PV,环境中优势血清型从Ⅱ型PV转变Ⅲ型PV。2000年以来,AFP病例中未发现疫苗相关麻痹性脊髓灰质炎(Vaccine-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VAPP)病例。人群和环境中未发现野生脊灰病毒(Wild Poliovirus,WPV)和循环 VDPV(circulating VDPV,cVDPV)。2.2000年以来,AFP病例监测中仅发现1例VDPV病例,被鉴定为Ⅱ型免疫缺陷相关的 VDPV(immunodeficiency-associated VDPV,iVDPV),分离出 8株Ⅱ型VDPV,共享VP1-143(I→V)氨基酸突变。2009年以来环境监测中分离出的8株VDPVs,包括7株Ⅱ型和1株Ⅲ型VPDV,均被鉴定为不能确定来源的 VDPVs(ambiguous VDPVs,aVDPVs)。7 株Ⅱ 型 VDPV 共享 VP1-143(I→T)氨基酸突变。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在广东环境监测期间分离出的VDPVs都是新发现的VDPV,是独立分支。3.2016年的疫苗策略转换后AFP监测中PV的检出率下降,环境监测中PV检出率上升,血清型的构成比发生明显变化,AFP病例和环境中不再检出Ⅱ型PV。2020年的疫苗策略转换后,AFP病例监测和环境监测中PV检出率下降。研究结论1.2000~2022年广东省持续保持无脊灰状态,期间未发现VAPP病例,在人群和环境中未发现WPV和cVDPV。广东省AFP监测和环境监测中,PV的检出率和分离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监测和环境监测中发现的VDPV分离株均是独立分支。所有的Ⅱ型VDPV分离株在VP1-143位点上发生非同义替换,说明VP1-143是广东省Ⅱ型VDPV常见的突变位点。3.广东省进行两次脊灰疫苗策略转换,都显著影响AFP病例监测和环境监测中PV的流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