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乡村旅游开发
乡村文化变迁
地理区位环境
社会转型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中国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地区(特别是城郊乡村地区)凭借着其独特的乡村人情、地理区位环境等资源优势纷纷加入旅游开发行列。乡村中极富乡村气息的特色文化都是适应当地的社会环境,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随着旅游的开发,乡村从封闭走向开放,外来文化极大的改变了乡村原有的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正在经历着快速的变迁。“乡村文化”不仅是乡村的标志,是乡村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n 2003年,四川省成都市三圣乡红砂村启动开发,与其后开发的江家菜地、幸福梅林、东篱菊园、荷塘月色组成了成都乡村旅游的“五朵金花”。2006年,“五朵金花”被授予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到了2010年的今天,红砂村旅游业飞速发展。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条件发生了变化。乡村旅游带来资金、人员、信息的流动,外来文化大量涌入原本封闭的乡村。任何文化都是处于不断变迁、重构的过程中,而乡村旅游更加速了乡村文化的变迁与重构。乡村文化的变迁关乎的不仅仅是文化本身,还关乎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景,因为没有乡村性的乡村旅游,是吸引不到任何游客的。因此,借助一定的理论框架,分析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的变迁的情况,并由此得出能够指导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对策,显然就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n 研究红砂村的学者颇多,有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研究的,有从旅游发展过程中三农利益保障为出发点的,也有从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居民对旅游感知为切入点的,尤其是后者,居民对旅游的感知研究实质是旅游效应的研究,包括经济效应、环境效应、社会文化效应,综观已有的研究,视点多集中在经济效应、或者旅游效应的总体研究上,对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变迁的关注甚少,由此而进行的以文化变迁为指导的乡村旅游开发对策研究更少。而后一方面,则关系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前途。\n 为了解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变迁的现实状况,本文利用生在成都、长在成都、工作在成都的地域优势,于2009年4月——9月带领学生对成都三圣乡红砂村进行田实证调研,收集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乡村文化变迁的一手资料。\n 实证调查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乡村旅游开发带来的文化变迁方面,本文主要调查了乡村旅游开发以后,旅游对乡村的景观建筑、婚姻、居住方式、交往方式、观念、乃至文化认同等文化的各个层面的影响。实证调查的主要方式是问卷的调查与深度访谈,通过对红砂村村民与红砂村旅游从业者发放问卷,以及对二者的深度访谈,不但得到当地居民对文化变迁感受的第一手资料,还可以从他者的视角分析旅游发展带来的乡村文化变迁的过程。\n 布迪尔的社会理论、文化变迁理论是本文采用的基本理论。布迪尔的社会理论,特别是其文化再生产理论与实践观构建了本文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文化变迁理论则是本文进行分析的基本理论工具。本文通过对乡村文化这一乡村旅游文化资本在乡村内部、以及城市——乡村两个场域的资本运作实践过程分析,试图描述与解释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文化变迁轨迹与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探索与寻求旅游发展过程中,以及如何在文化的再生产中实现乡村文化的指导变迁。\n 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对国内外有关研究做了详细、系统的梳理,研究了布迪尔社会理论、文化变迁理论、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理论等涉及到本文研究的一些基础理论。第二章分析了社会转型背景下乡村旅游兴起的背景及表现形式。第三章对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区域成都市三圣乡红砂村进行实地调查研究,通过田野调查与数据分析,着重比较乡村旅游发展前后的乡村在景观建筑、婚姻家庭、居住方式等乡村文化方面的变迁的动态过程。第四章在布迪尔社会实践的语意背景下分析这些变迁的动因以及变迁过程中资本的作用过程。第五章在布迪尔策略观的指导下,分析如何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文化资本的再生产,实现乡村文化的指导变迁,是对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文化影响的对策性研究。\n 本文运用布迪尔的社会理论与文化变迁理论等社会学与旅游人类学的基本理论方法,运用民族学、人类学、旅游学、地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对特定乡村的旅游业发展及其对乡村文化的影响,在研究中重实践、重调查,重数据分析。\n 为了完成本论文的调查研究,2009年4月-9月组织了大量的人力(共计475人)对四川省成都市三圣乡红砂村旅游发展中乡村文化变迁情况进行了调查,共获得问卷450份,在调查完毕以后,又用了50多人对问卷进行了数据整理、分析与统计。在问卷调查的设计中,将旅游发展对乡村文化的影响研究放到了重点地位。为了加深研究纬度,还对红砂村居民与红砂村旅游从业者进行了深度访谈,以补充问卷调查在不同语境中的误差。这些基础性工作,为博士论文的完成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论文中的大多数据均来自于此次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