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分配正义
生产方式
私有制
资本逻辑
摘要:
在马克思那里,生产方式是他批判资本主义分配正义的逻辑起点,这一方面与他探究正义的方法一脉相承,另一方面取决于生产对分配的决定性作用。受古典自由主义正义观的影响,青年马克思的正义观表现出思辨哲学的特点。在这种正义观的指导下,马克思发现了理论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继而展开了对自由主义正义观的批判。在唯物史观形成以前,马克思的批判带有明显的思辨哲学痕迹。在唯物史观形成以后,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指导,以物质生产为起点,展开了对自由主义正义观深刻的、彻底的批判。马克思沿着这一路径展开了对资本主义分配正义的批判。不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学家或庸俗社会主义者围绕分配谈论分配的做法,马克思看到了生产对分配的决定性作用,因而以其关键的核心要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逻辑起点,深入到生产过程中来探讨分配问题。马克思指出,资本家与工人在交换领域所体现的自由、平等仅仅是表面的,当深入到生产领域中时,就会发现其实质的不正义。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出发,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的非正义,揭示了资本主义分配非正义的主要表现。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价值由劳动所创造,工人的劳动产品应该归工人所有。但是,工人们最终得到的仅仅是满足基本生存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剩余价值却被资本家占有了。依据生产对分配的决定性关系,马克思深入到生产过程中,找到了剥削产生的秘密。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资本家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从而拥有了支配无产阶级劳动力的权力,剥削由此得以产生。同时,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越来越严酷,资本主义分配表现为越来越不正义。作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所有批判工作的落脚点都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表现出了浓厚的人文主义关怀。因此,在批判资本主义分配正义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正义原则,从而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保障。对于我国来说,收入差距过大、贫富悬殊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分配正义的批判为我国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定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