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罗纳德·德沃金
资源平等
分配正义
钝于禀赋
敏于志向
摘要:
罗纳德·德沃金通过对福利平等和罗尔斯差别原则的批判,构建了一种名为“资源平等”的分配正义理论。在资源平等理论中,首先,德沃金把“平等”视为至上的美德,并试图调和平等与自由之间的矛盾;其次,德沃金基于对罗尔斯的批判,认为罗尔斯的差别原则消解了个人责任,因而他试图将“责任”问题纳入到平等理论中进行考量,主张尊重个人的自由选择,但个人理应为自己选择的结果承担责任;最后,德沃金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自然禀赋差异属于道德上任意的因素,是资源平等需要调整的范畴。因而,德沃金为了实现资源平等,提出了两大核心目标,即“敏于志向”与“钝于禀赋”。为了实现资源平等,德沃金提出了两大核心目标,即“敏于志向”与“钝于禀赋”,并假设了能够更好的实现这两个核心目标的两种反事实模式。一方面,他运用“荒岛拍卖”模式使公民获得资源的初始平等,从而使“敏于志向”得以实现。他主张荒岛中的人们可以通过自由拍卖的方式选择自己想要的资源,而且在拍卖中的每个人的机会与权利都是平等的。为了使人们通过拍卖选择到自己最满意的资源,德沃金主张运用“试错法”与“嫉妒检验”的方式来进行调节,认为只有当拍卖的结果满足了“嫉妒检验”这一标准,资源的初始分配才能获得平等。当然,每个人对资源的选择都会反映他们不同的生活方式。人们的选择是自由的,无论作出什么样的选择,他们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另一方面,荒岛拍卖结束后,德沃金考虑到人们一旦进入到生产与交易中,由于每个人自然禀赋的差异,这时的初始资源平等就会立刻被打破,因而他们会运用“虚拟保险”的方式来进行矫正。在讨论这两种反事实模式的过程中,德沃金对公民的运气、天赋以及残障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试图将人们的“运气”转化为人的“选择”,从而消除自然禀赋所产生的不平等,实现他“钝于禀赋”的理论目标。本文最后以我国公共教育资源为例,考察他的平等理论对我国教育资源分配有哪些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