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哥达纲领批判
分配正义
当代价值
摘要: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公平分配思想。虽然从中国古代儒家推崇的“大同”社会理想到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在实践中最终并没有获得成功,但它表明分配正义早已成为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哥达纲领批判》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在批判拉萨尔机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阐述了分配正义的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贫富差距拉大等现实问题也日益突出,在此基础上研究《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正义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为三章对《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正义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进行探究。第一章从《哥达纲领批判》文本出发,首先分析了《哥达纲领批判》的写作背景,了解拉萨尔主义在德国两个工人阶级政党合并之后作为指导思想对工人阶级运动的危害性,明确此时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提出的必要性。其次是对拉萨尔在《哥达纲领》中的分配正义思想进行了一一批判。第一是对拉萨尔劳动决定论的批判,马克思指出了“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以及“劳动所得属于社会一切成员”的错误之处,明确了生产资料所有权是问题的关键;第二是对“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进行批判,在消费资料分配到个人手中的时候其实经过了各项扣除,已经是“有折有扣”的了;第三是对拉萨尔的分配决定论进行批判,马克思通过阐述生产和分配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拉萨尔脱离社会生产关系只从分配层面寻求“公平”和“平等”的错误之处;第四是对拉萨尔所宣称的“铁的工资规律”进行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的本质和剩余价值学说。第二章在第一章分析《哥达纲领批判》文本的基础上,概括总结了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在批判拉萨尔思想的过程中明确了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分配的主体;马克思通过对未来社会分配制度的设想,指明了只有在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分配正义;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在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实现了分配正义;按需分配作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分配方式,是真正意义上的分配正义。第三章主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分配正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通过挖掘马克思在这篇文本中阐发的分配正义理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从理论价值上来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阐述的分配正义思想与非马克思主义的分配正义思想划清了界限,同时也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从实践价值上来说,指导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当中要注重发展生产,不断丰富社会物质财富,夯实分配正义实现的物质基础;注重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社会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加强社会分配体制和法律法规对分配正义实现的保障和规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