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分配正义
共同富裕
初次分配
再次分配
第三次分配
摘要:
人类发展与社会公平是人类社会始终追求的价值目标,与此对应的就是发展维度问题与分配维度问题。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即一方面意味着要保证高质量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保证人民群众拥有参与社会共建的机会与共享成果的权利。共同富裕的思想天然包含了对分配制度的讨论,立足于分配正义视角剖析我国共同富裕问题,是将分配正义作为我国共同富裕道路理论的哲学基础,定位分配正义为我国高质量发展中必须遵循的价值取向。因而,在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的推动下,我国的共同富裕道路才能保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不变,共同富裕与分配正义二者之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互为成就。本文试图以分配正义为核心视角,通过分析分配的制度演变过程与问题治理,指出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配正义与共同富裕的内在联系,继而论证在分配正义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性和实践路径。我国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富裕,不是仅仅物质上富裕而精神上空虚;是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的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同等富裕,这就体现了分配正义是共同富裕的核心价值取向。我国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现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分配格局以马克思唯物史观及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基础,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来源,另一方面,中国化的实践也是马克思理论的当代应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探索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式,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共同富裕思想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我国新时代共同富裕道路历经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计划经济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实践与探索,既是历史演进自然产生的结果,又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正义是人类文明史上始终存在的公共论题,“分配正义”亦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追求的目标,但正义的内涵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中往往有所不同。西方主流的分配正义主要有以自由为核心、追求效率至上的模式和以平等为核心、追求自由和平等兼顾的模式,但这两种模式都隐含了个人主义的前提,在抽象的层面讨论平等和自由问题,并不适用于中国实际,也无法真正解决中国社会的公平问题。为此,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重构分配正义制度,既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础上产生的具体理论,也反映了构建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的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性。社会主义分配正义仍然坚持将正义作为价值旨归,通过建立递进式、多元化的三次分配方式,最终实现保障社会成员的生存与生活、尊重社会成员作为人的价值以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目的,而共同富裕则是其终极目标。为此,需要深入探讨三次分配方式在此目标下的价值取向、理论内涵及实践效应。首先,三次分配方式坚持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置的制度安排,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帮扶弱势群体,要以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发展目标。在这其中,分配正义与共同富裕的思想举足轻重。共同富裕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更深入地说,共同富裕同样也是一个伦理探寻问题,是人民对新时代中国的共同期盼。其次,三次分配方式以共同富裕为理论内涵,分配正义是共同富裕过程中调节分配关系、规范分配活动的价值理念与道德意识,包括了在共同富裕道路中社会生产与分配所持有的道德原则、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制度变革提出的伦理规范、分配主体的道德操守。共同富裕,即是要构建一个正义的分配秩序,这样的分配正义秩序既可以提高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也构建了一个社会和谐稳定且具有道德性的文明框架,确保了共同富裕所要实现的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发展目标。只有在发展中建立起富含公平与正义的分配维度,突破单一的财富与收入的狭隘视角,用全人类、全社会、全世界更广阔的视角,才能看到中国共同富裕的真谛。最后,三次分配方式在实践中通过重塑价值共识助力于共同富裕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分配正义的理论上与实践中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分配正义与共同富裕也已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共识,这一价值共识的达成经历了三重超越:一是所有制结构变革与分配制度变革。国家制定的经济基本模式及经济制度对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伴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所有制结构变革与分配制度变革具有历史必然性,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的变化推动了我国分配制度变革与分配关系的调整;二是分配正义观念的时代转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基于不同的历史条件,我国分配制度改革所遵循的价值理念体现了我国分配正义观念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