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马克思
分配正义
价值
摘要:
公平正义,这一崇高理念,贯穿了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成为无数思想家、政治家和普通民众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在实现公平正义的众多方式之中,分配正义尤为关键,它不仅直接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更是国家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基石。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呈现蓬勃之态,充分展现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但是,目前我国社会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等、不充分的现实问题,如何理解和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分配正义,就需要回归到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中去寻求答案。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马克思在吸收和借鉴前人有关分配正义问题的思考基础上,结合马克思自身关于分配正义的独特见解从而发展形成了关于分配正义的科学理论。首先,马克思在批判吸收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学说基础上,形成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其次,马克思在批判吸收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分配的思想的基础上完善了自己分配正义思想。最后,马克思深受法国启蒙思想中的权利、自由与平等观念的影响,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获得平等分配的权利。此外,任何思想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同样经历了从萌芽到完善的历史演变。1841年—1844年属于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萌芽时期,主要是指马克思在学生时代、《莱茵报》工作期间以及巴黎时期关于分配正义问题的思考;1845年—1848年属于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形成阶段,《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基本形成;在1848年以后,马克思尝试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分配正义问题进行深层度的思考和阐述,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不断完善。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是非正义性质的,资本主义社会构成基石是私有制,缺乏起点公平,这种社会分配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价值增值而不是满足人的需要,因而缺乏人道主义关怀。马克思批判“旧世界”是为了更好的建立“新世界”。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分配的弊端和缺陷,马克思认为生产决定分配,对于分配问题的讨论不能离开生产,因此,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实现分配正义的前提;在推翻资本主义社会之后,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则。那么,分配如何才能体现正义呢?从主体来看,正义的分配涉及的是所有人;从结果来看,正义的分配能够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从方式来看,正义的分配是按需分配而不是按资分配。
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也要为实践服务。解决目前我国分配领域的问题就需要始终坚持发展生产的主线,奠定分配正义的物质基础;不断完善制度体系,构建分配正义的制度保障;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