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区块链
智能合约
法律框架
比较法
合同法
摘要:
区块链是一项可能在未来几年颠覆许多领域的技术,因为它能够通过智能合约在网络空间创建和执行规范。本文分析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概念,并试图界定其法律框架,以回答智能合约是否需要一个新的合同法律框架的问题。通过比较法律方法它做到了这点。本文首先定义和解释了区块链技术和智能合约的概念。区块链被解释为一个分散的不可变的交易分类账。接着通过四个主要概念来探讨智能合约。这些概念是一组双方都同意的承诺,是用编程语言编写的可执行代码,包括函数、函数修饰符、事件和预言。第三个概念是协议,在协议中执行智能合约,换句话说,就是区块链。定义智能合约的最后一个概念是它们的不可变性是源自区块链技术。其次,本文通过对比现行的一些合同法律制度,对智能合约的法律框架进行了界定。运用美国《合同法》和中国《合同法》来比较智能合约与国内的法律框架。《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和《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则被用来分析国际上已经确立的标准。本文比较了合同的三个基本原则:合同自由原则、合同成立原则和义务与对价的相互关系原则。通过比较发现,大多数原则都可以应用于智能合约的概念。成立过程类似于通过要约和承诺,但关系是在计算机系统中进行处理的。此外,从传统合约到智能合约,义务和对价的适用方式是相似的。智能合约的性质决定了双方一旦签订合约就自动履行其义务。这种自动履行为双方创造了相互的义务。同时,本文研究发现,对价是通过区块链上的交易费用或通过执行传统的对价原则来实现的。这一原则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因为意思表示一致的成立是一个基于区块链的系统。再次,本文对传统合约与智能合约的履行进行了比较。比较显示,智能合约的履行是如何自动化并为双方当事人创建更高的履行标准。结果表明,由于基于计算机系统提供的灵活性较小,当事人必须正确履行智能合约。最后本文探讨了智能合约的可执行性。研究表明,由于区块链技术的不可变性,法院对智能合约的执行力很小。然后分析了一个智能合约变更的标准示例。研究发现,该标准可以为当事人提供一种将判决者纳入其交易的方法,同时也为法院提供一种执行其判决决定的途径。本文认为目前的框架是充分的,在大多数司法管辖区,并不迫切需要一个新的合同法律框架。研究表明,大多数司法管辖区都很好地适应了智能合约的到来,但它们的一些标准将会受到考验,主要是由于区块链技术提供的匿名性及其不可变性。无论如何,司法管辖区之间需要进行一些解释和合作工作,以便在智能合约行业中建立一个实践标准,特别是在法院的判决、争端解决和执行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