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区块链
智能合约
合同
法律适用
摘要:
区块链智能合约是一种建立在区块链技术上、用计算机代码表述合同条款和规则的合约。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区块链技术,把合约放在一种开放的分布式数据库中,使其所处的运行环境安全而高效。利用计算机代码进行数据存储和传递,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由计算机程序代码直接干预,从而实现合约自动化执行。同时采用非对称加密,使其与传统合同形成巨大差别,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缔约主体匿名、数据公开存储、内容自动执行三个方面。区块链智能合约具有上述特殊性,是一种新兴事物,使得学界对于区块链智能合约的法律性质界定多有争议。将智能合约进行分类,明确合同型智能合约有缔约主体、且有意思表示即要约与承诺阶段,实质上不排除法律执行,从而肯定其合同的性质,理应在实体法律适用选择上优先适用《民法典》合同编及合同相关法律。但是在适用合同法过程中,由于区块链智能合约的特殊性,导致在合同成立上的时间、地点判断、合同效力判断、履行与变更模式,及违约与救济责任主体身份确定与管辖权判定等方面适用合同法存在困境。关于智能合约的成立,通过了解区块链系统的优势,可以判定智能合约情境下要约与承诺到达的时间、地点,从而结合合同法相关法律规定判定智能合约的成立时间及成立地点。关于智能合约的效力,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考量综合智能合约的精神与《民法典》倡导的精神,解释适用电子商务领域的法律规定,应当推定主体的民事行为能力。关于智能合约的履行变更,由于其在执行上具有自动性,任意变更合约内容会破坏智能合约的特性,使其存在理由受到质疑,所以应当一般不允许智能合约在内容方面的变更。关于智能合约的违约救济程序问题,应当分析违约的不同情形从而确定责任主体,建立专门的区块链智能合约争议解决机构,利用技术与法律两种手段,解决主体身份与管辖权问题。区块链智能合约应用前景广阔,但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对其加以规制,技术的发展不能脱离法律的监管,法律也应当随着技术的革新而适度调整,应以法律之力助智能合约之翼,让智能合约在法律的监管之下更好的发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