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经济波动
宏观经济调控
结构向量自回归
动态随机均衡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摘要:
长期以来,宏观经济波动就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争论焦点之一,尤其是在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其传导机制方面存在较大分歧,从而形成不同的宏观经济学流派。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之后,凯恩斯主义一度在经济波动研究方面处于主导地位,但20世纪70年代普遍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滞胀”现象,从实践中向凯恩斯主义提出了质疑,与此同时,卢卡斯1976年发表了著名的“卢卡斯批判”,对传统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分析框架提出了切中要害的批评。随后,各个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开始着手了为宏观经济学建立微观经济基础的研究。\n Kydland和Prescott(1982)首先在新古典经济学研究框架基础上对宏观经济波动进行了研究,随后经过Long和Plosser等人进一步完善,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在研究内容上,他们认为技术进步等实际因素是构成宏观经济波动的主要因为,在研究方法上,他们提出了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在一个完整的、具有坚实微观经济基础的宏观经济模型框架内,通过“校准”等方法对宏观经济数据进行数据模拟,并对宏观经济变量波动的动态传导机制进行考察,在政策建议上,他们通过引入“时间不一致”问题,提出了基于规则而非相机抉择的政策调控方式。\n 针对实际经济周期学派的研究冲击,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们也开始了为宏观经济模型建立微观经济基础的研究,一方面,Dixit和Stiglitz(1977)为新凯思斯主义经济研究建立了一个垄断竞争分析框架,它在为新凯恩斯主义关于市场不完全假定提供理论支持的同时,也为新凯恩斯主义考察各种价格“刚性”提供了前提条件;另一方面,Taylor(1980)基于“交错合同”理论,为名义价格刚性提供了微观理论基础,随后,Calvo(1983)在Taylor(1980)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加入工资和价格调整的随机因素,形成了目前比较通用的“名义刚性”分析框架。有了这两方面的假设条件,通过引入货币、财政等变量,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们就可以在理性预期和效用最大化等基础上,进一步考察经济波动因为及其传导机制。与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相比,新凯恩斯主义采用同样的分析方法,但由于其前提假设条件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存在明显的差异。\n 几乎就在上述两大理论流派都急于为宏观经济理论建立微观基础的同时,Sims等人却另辟蹊径,避开理论上的争论,直接从原始数据出发,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并在20世纪80年代的宏观经济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后,Blanchard和Quah(1989)采用了经济学界广泛认同的关于货币长期中性的假设,通过对向量自回归模型残差分解为结构冲击,来分析结构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从而提出了结构向量自回归方法,在近期的宏观经济波动研究中也获得了广泛应用。\n 尽管上述三种宏观经济波动理论与分析方法存在很多不同,但它们都存在一些共同点,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在一个统一的模型内部考察经济波动的因为,而且都认为引起经济波动的各种因素是相互独立的,或者称为结构性的,并进而对波动的传导机制进行考察。\n 为避免理论上的争论,本文首先采用理论假设条件相对较少的结构向量自回归方法,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因为进行分析,初步得出了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都是影响我国经济波动重要因为的结论,并在附录中以财政政策为例,探讨了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效果;随后,本文分别建立了实际经济周期模型和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并综合利用“校准”方法和贝叶斯估计方法,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其传导机制进行分析,得出了以下几点共同的结论:一是造成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因素较多,除了技术进步、制度变化等供给因素外,私人消费、投资以及国外经济波动等国内外需求因素也对我国经济波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二是制度因素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不容忽视;三是不同的影响因素对我国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明显不同;四是我国现有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调控效果不太好,有很大的改进余地。\n 与现有的关于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研究文献不同,本文将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一是对国外比较通用的经济波动理论、研究方法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并对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实践进行介绍,以供我国经济波动研究和政策制订提供参考;二是鉴于现有的各种经济波动理论分歧较大,本文将分别采用上述三种理论与分析方法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波动进行考察,尽量找出其共同点,以供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借鉴;三是鉴于我国宏观经济数据相对比较缺乏,本文将综合采用年度数据和季度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分析,以对理论研究和实证结论进行相互印证与补充,从而得出相对比较稳健的结论;四是鉴于我国经济研究中可供借鉴的资料有限,本文将广泛采用贝叶斯估计而非“校准”方法来进行数据模拟,以保证模型参数估计结果的相对稳健性。